淘新聞

與大公司賽跑,馭勢的無人車要在2018年實現商業運營

雷鋒網按:過去一年,在無人駕駛這條賽道上,湧進了汽車廠商、零部件供應商、科技巨頭、初創公司等眾多玩家。由前英特爾研究院院長吳甘沙、格靈深瞳的聯合創始人趙勇、北京理工大學教師、2013 年智慧車未來挑戰賽的冠軍姜岩等人參與創辦的馭勢科技在今年年初就加入到了這場角逐中。

近日,馭勢科技 CEO 吳甘沙在媒體分享會為我們帶來了無人駕駛行業解讀以及馭勢如何用低成本方案打造無人駕駛。

吳甘沙將無人駕駛分為三個梯隊,馭勢處在 1.5 梯隊,但「競爭力本身並不弱,準備向第一梯度進軍。」他還表示,在未來一到兩年內,要讓馭勢的無人車上路。

面對居高不下的感測器成本,無人駕駛究竟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商業化?

吳甘沙的答案是「兩到三年內」。他希望在這一時間內讓馭勢成為中國第一家能夠在輔助駕駛以及無人駕駛領域商業化的公司。商業化的含義,按照吳的解釋:就是在量產車上搭載馭勢自動駕駛技術以及在景區等封閉場所運營的低速無人駕駛汽車。

從車庫創業到現在,10 個月的時間,這家公司已經在輔助駕駛和無人駕駛領域取得不小的進步,並有了兩款原型車。

據雷鋒網瞭解,第一款無人車(如左圖)實現了自動充電功能,「當無人車發現自己沒電的時候,它會找到一個帶無線充電功能的停車位,駛入停車位開始充電。」吳甘沙告訴我們,他希望用這種車型解決出行最後三公里的問題。

第二款無人車(如右圖)則根據無人駕駛重新設計,兩排座椅,乘客相對而坐,沒有駕駛盤、方向盤、油門和刹車。據雷鋒網瞭解,這款車型將在明年 1 月份進入試運營。主要用於高科技園區和森林公園,以及主題公園、渡假村等場景。

今年 11 月,馭勢在北京房山設立了自動駕駛示範運營區及研究基地。

馭勢的無人駕駛方案

無人駕駛汽車感測器系統包括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以及攝像頭,等等。

穀歌、百度、Uber 等無人駕駛測試車大多使用 Velodyne 64 線雷射雷達,其單個售價超過 70 萬元人民幣——這是阻礙無人駕駛技術普及的主要障礙之一。

馭勢的做法是通過多感測器融合、深度學習以及視覺定位技術來降低無人駕駛在硬體方面的成本。目前業內的感測器融合有兩大路徑:雷射雷達與視覺方案;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與視覺融合方案。

吳甘沙說,馭勢採用的是第一種方案:雷射雷達與視覺方案。

通過感測器融合技術提升 16 線或是 32 線雷達的性能,並且滿足無人駕駛汽車上路行駛的性能要求。

攝像頭能夠識別車輛與路標,但會受到光照條件影響,例如逆光、強光致盲。馭勢的解決辦法是改進攝像頭,例如使用雙目深度攝像頭,能探測物體距離與面積;改進視覺演算法,用深度學習演算法提升攝像頭對道路標示、車輛識別率。

在今年 9 月英偉達舉辦的 GTC 技術峰會上,他還表示,攝像頭有很多創新機會,可以借鑒自然界的創造,如蒼蠅的腹眼、老鷹的超遠距離眼、變色龍的 360 度環視眼、哈士奇的夜視眼,等等。

借助成本較低的雷射雷達,改進攝像頭,利用深度學習演算法進行性能彌補,「與同類產品相比,我們的成本甚至可以做到它們的三分之一。」吳甘沙說。

他還表示,深度學習是一個黑盒子,沒人知道它怎麼工作。對於無關安全問題的識別,我們可以容忍,但是對於無人車這種性命攸關的事情,我們需要更好的方法。例如馭勢正在用 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生成對抗網路)改善單純用深度學習的不足。

不過,通過各種感測器來感知環境只是無人駕駛汽車獲得上路資格的第一步,要想「怎麼走」,無人駕駛汽車還需要定位技術。

目前業內的解決方案通常是 GNSS RTK 定位、高精度慣性導航兩種方案。「但是這兩套方案有一些弊端。」吳甘沙說。GNSS RTK 屬於高精度 GPS 定位方案,但 GPS 會受到時間、天氣、建築物遮擋等因素影響。業內也有使用光纖陀螺儀作為慣性定位方案,「但價格太貴。」

吳甘沙說,馭勢自行研發了一套基於視覺的定位方案,通過對比攝像頭拍攝的每一幀圖像來確定位置。他表示,有了「GNSS RTK+視覺定位技術」之後,他們的測試車能夠在最複雜的路況下實現準確定位。

搶位無人駕駛落地

近一年無人駕駛市場需求以及研發呈現白熱化狀態,為了加速推出無人駕駛汽車,搶佔市場先機,汽車廠商與初創公司、科技公司等結成聯盟,汽車零部件公司與技術公司部署無人駕駛已經成為常態。

今年 8 月,汽車供應商德爾福與 Mobileye 宣佈,雙方將共同開發全自動駕駛(SAE 4/5級)系統解決方案: CSLP(中央傳感定位與規劃系統),將於 2019 年投產。

今年 9 月,富豪宣佈與瑞典汽車安全帶與氣囊供應商美安(Autoliv)公司合作研發無人駕駛,並將這些研究成果賣給其它汽車廠商。雙方希望研發的第一套輔助駕駛系統能在 2019 年推出上市,自動駕駛系統則在 2021 年。

前不久,谷歌無人駕駛項目獨立成為 Waymo,也正在加速商業化,先後與菲亞特克萊斯勒以及本田兩家汽車廠商合作,希望推進全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

在無人駕駛浪潮下,越來越多的案例證明,無人駕駛既是一項多方力量角逐,同時也需要汽車廠商、科技公司和零部件企業通力合作。雷鋒網瞭解的資訊,馭勢已與多家汽車廠商進行合作,前者提供的解決方案已經在這些車企當中進行測試。

吳甘沙告訴我們,在封閉園區,馭勢的低速無人駕駛車輛有望於 2018 年在一些園區進行商業運營,其無人駕駛技術將於 2019 年出現在量產車上。

今年 4 月,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曾表示,馭勢團隊計畫用不到一年的時間,準備在 2017 年拉斯維加斯 CES(電子消費品展覽會)上進行無人駕駛技術演示。下個月初,馭勢將在賭城第一次亮相。

PS:關於馭勢在無人駕駛方面的最新進展,屆時請關注雷鋒網在 CES 上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