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每次都“熱身運動”,你現在說我做錯了?

在每次的正式訓練開始前,我們總會先做點準備活動,似乎我們的腦子裡有一個潛意識告訴我們“運動不能馬上開始,要熱身!”。

還記得體育課嗎?雙手十指相扣,左右各轉4個8拍的手腕,然後是單腳腳尖點地,左右各轉4個8拍的腳踝,再到後來的跑圈熱身……熱身這個觀念早在上學的時候就根植我們心中。

 後來到了健身房,大家對於熱身這件事的做法基本可以分成4大類:

最常見的一種:今天練臥推,先小重量推兩組;今天練硬拉,先小重量拉幾組,而後逐漸加大到正常訓練重量。

第二常見的:不管今天練什麼,先上跑步機或橢圓機跑五分鐘。

第三種:做一做拉伸再訓練。

不常見的第四種:科學合理有效的熱身。

傳統熱身有哪些不足?

開篇說了幾個常見的熱身方法,它們有哪些不足?

第一種:做某種訓練時,先用小阻力刺激,逐漸加大阻力到訓練強度。

問題:軟組織的張力不會被改善,肌肉調動比例也不會被改善。

 一個複合動作做出來,大腦不會依僅僅靠潛意識就能充分全面的調動每一塊肌肉,它永遠只調動你最擅長最熟悉的那一部分肌肉,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練臥推練得胸一邊大一邊小,訓練中不管怎麼注意左右平衡、同步發力,還是一邊大一邊小,因為大腦知道你胸肌大的那邊力量更大,所以自然總是用更發達的那邊多出力。

第二種:不管練什麼,先跑一會兒

 問題:慢跑其實已經屬於訓練了……

其實,慢跑本身已經屬於訓練了,在慢跑前也應該先熱身,所以這個就不能算熱身了,只是在一個訓練前又加了一個訓練。

第三種:僅拉伸

問題:效果太弱,沒有辦法改善肌肉調動比例。

因為肌肉只有一個功能,就是讓自己的長度變短(收縮),我們做出任何肢體動作都是依靠肌肉收縮牽動骨骼位移實現的,所以為了防止肌肉變短並僵硬,我們就要給個反向的力讓她變長,但是有個問題,上文提及軟組織的時候,兩個組織總是並列出現的,那就是肌肉和筋膜。 

筋膜是包裹著肌肉的,就像捆紮帶捆著的一遝錢,在捆紮帶勒的緊的情況下,你是很難從中抽出一張的,捆紮帶松了就容易了。如果沒有對筋膜進行刺激,僅僅拉伸肌肉(拉伸也刺激韌帶,但是韌帶和熱身關聯性不大所以不講),是不容易讓肌肉獲得很好的拉長效果的,並且它同樣沒有改善肌肉調動比例。更立竿見影的使筋膜放鬆的方式,它其實就是按摩。

科學熱身應該有哪幾步?

放鬆:針對即將參與訓練的肌肉相關區域

進行按摩。

按摩的途徑可以選取你合適的,有專人陪同進行放鬆當然是最理想的(比如私教),自我放鬆也更有效率(比如使用按摩滾筒類產品),但是有一條需要滿足,真正刺激到筋膜的放鬆,都很疼,並且疼痛過後會感覺該區域活動更流暢,更“鬆快”。

拉伸:針對即將參與訓練的關節

進行多角度全方位拉伸。

拉伸不僅限於對肌肉和韌帶進行拉扯,也包括對關節囊進行合理的鬆弛,除了在讓韌帶被拉長以為,對關節活動範圍進行合理的被動壓迫也是有必要的,可以參考舞蹈中的“軟開訓練”。

啟動:

針對即將參與訓練的運動鏈中的每塊主要肌肉

進行單獨、持續刺激。

持續刺激可以很好的刺激關節囊積極分泌滑液,比如很多跑步者都喜歡用的熱身動作“靠牆靜蹲”。另外一個動作中可能調動的幾塊協作肌肉中,如果你哪塊肌肉最弱,就應該著重啟動哪塊,通過一些持續發力的對抗動作,讓原本不易參與的肌肉被強迫參與到運動中來。

有興趣的旁友們可以嘗試一下,這個動作一點都不容易......

當你的訓練動作過於複合的時候,你就不知道你哪裡可能存在問題,只有把每一塊肌肉單獨拿出來用一用,才能知道哪塊好用,哪塊不好用,而啟動的目的就是讓這塊不好用的肌肉“好用起來”。

訓練:喜歡練什麼就練什麼吧。

 額外一提,我的個人經驗是,一次訓練中,我熱身的時間通常會佔用全部訓練時間的1/3—1/2的時間,比如我一次訓練大約100分鐘,通常放鬆拉伸啟動就要用掉30到50分鐘。

在一次科學的熱身過後,訓練時的運動表現會有所下降(比如原本臥推80公斤,充分熱身完畢只能推40公斤了),因為肌肉調動更多,關節活動範圍更大,並且沒有緊張的筋膜參與提供張力了,所以肌纖維會更快的疲勞,更充分的被破壞。

更充分的肌纖維被破壞也就意味著更多的增生了,所以訓練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