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年前,“自拍”是一門藝術
1433 年,藝術家 Jan van Eyck 在布魯日的工作室發明了一種全新畫作,而讓這種畫作得以面世的是德國工程師發明的高品質鏡子。這種鏡子在當時可是高科技產品,它是表面覆蓋了一層錫汞化合的鍍膜玻璃。與此前的鏡子相比,新的德國鏡子映射要銳利的多,正是這樣的優勢讓 van Eyck 創造了自畫像這種全新的繪畫形式。
在隨後的 100 年中,文藝復興在歐洲大地四處綻放,自畫像在這裡成了一種時尚。既是藝術家又是數學家的 Albrecht Dürer 在 15 世紀末、16 世紀初的一系列自畫像成了一代經典。時間轉到 19 世紀,梵古的印象派自畫像更是成了新浪潮的代表。班堡大學認知科學家 Claus-Christian Carbon 認為,自畫像是現今自拍風潮的預言,不過濾鏡和各種修圖工具代替了傳統的畫筆。
Carbon 曾針對自拍有一項有趣的新研究,在論文中他探討了自拍與自畫像之間的關係,並指出人類這樣做的動機——我們想讓別人看到自己心目中的自己。Carbon 認為,Dürer 早期的自畫像中有許多細節都是在彰顯自己的富裕,如象徵社會精英的毛領。有趣的是,1500 年 Dürer 給自己畫像時,他的社會地位讓他無法公開帶毛領,今年後他才拿到相對應的頭銜。因此,在自畫像中畫上毛領也屬於自吹自擂,就像當代自拍照中一同出鏡的豪車車標一樣。
帶有各種象徵性意向和扭曲面部表情的自畫像意在捕捉藝術家當時的感情,並爭取觀者的同情。也許這就是 Frida Kahlo(曾遭遇到一起嚴重的車禍,這造成了她脊柱、鎖骨、肋骨斷裂,骨盆破碎,右腿 11 處骨折)最著名的自畫像中出現了荊棘項鍊、黑猴子和黑貓的原因。如果換到今天,Frida Kahlo 可能會用 Snapchat 的濾鏡來表達自己的超然和掙扎。
要說自畫像與自拍最大的區別,恐怕是創作所花時間和金錢。四個世紀之前,想完成一幅自畫像,至少要花幾個月時間,用到的畫材也價格不菲。即使是 150 年前攝影技術剛剛誕生時,想完成一張照片也至少要花 10 分鐘,每次用到閃光燈,還會碎一個燈泡。最重要的是,在那個時代想找到合適的自拍角度並擺好 Pose,實在是個麻煩事(古老的銀鹽相機可沒有取景器)。
另一個成就如今自拍神技的技術進步則是前置攝像頭的誕生,它與大螢幕和特殊的 APP 搭配,幾秒鐘就能拍出讓人心滿意足的自拍照。Carbon 指出,現代的自拍與 Kahlo 的自畫像都有相同的心理需求,它們都在用具象性和想像力的混合物來表達自我,所有的自我呈現都將複雜的感情融進了一張照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加了 Snapchat 濾鏡的自拍照只是文藝復興時期自畫像的升級版而已。
Via.
Arstech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