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增肌不見效?因為還不夠科學

運動能夠增強肌肉力量,而發達的肌肉又能反過來提高運動能力,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肌肉強壯與否,和健康到底存在怎樣的關係呢?很多人對此的瞭解未必全面。

事實上,很多疾病就是因為肌肉力量不足,導致周圍相關的肌腱、韌帶、軟骨等組織出現繼發性的損傷,甚至出現嚴重的損傷。要獲得健壯的體格,肌肉力量練習不可少。

不過,有些情況下肌肉力量太大也未必是好事。我們通過肌肉收縮產生關節的運動,進而完成一系列動作。而在關節完成動作時,各肌肉群的收縮是協同作用的。比如我們完成一個屈臂的動作,肱二頭肌為主動肌,而在這個過程中,肱三頭肌收縮時產生的動作效應與肱二頭肌恰好相反,是以拮抗肌的身份出現在整個動作鏈中,和肱二頭肌一起協同工作,完成動作。

那麼問題來了,當某些肌肉力量過於強大,而它的拮抗劑力量相對不夠強大時,就會出現主動機和拮抗肌之間的力量不平衡,這樣也會導致疾病。比如肩關節撞擊綜合征,就是因為肩部肌肉力量不平衡,導致肱骨和肩峰撞擊而產生的。

因此,在主動肌力量訓練被重視之後,拮抗肌力量訓練也逐漸成為醫生所關注的課題,乃至成為治療的一個重要手段。

大家都知道,人體基礎代謝水準下降會導致脂肪比重和體重同步上升,而影響基礎代謝的直接要素則是肌肉總量。有研究表明,人體每增加0.5kg肌肉,每天會多消耗30~40千卡的熱量,相當於1.5~2kg脂肪所含的熱量。

脂肪的增加對人體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無需再論。因此,通過積極的運動、合理的飲食,降低脂肪,增加肌肉力量,的確是維持健康的有效方法。

要增肌,除了必要的飲食營養外,主要依靠科學的、適合的力量訓練。一定的力量刺激,一定的次數和組數,能有效地刺激肌肉蛋白的合成,不同的方法可以增加肌肉的圍度或者最大力量。

一般來說,力量訓練要遵循幾個原則:漸增阻力原則、專門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系統性原則。

漸增阻力原則,就是肌肉力量、耐力因負荷訓練而增長,使原來的超負荷變成了非超負荷或低負荷,此時如不增加負荷,則力量、耐力就能繼續增長。

專門性原則,就是力量、耐力練習要根據運動需要或強身需要而區別對待,並且針對需要的部位進行練習。

科學性原則,是指增加肌肉的絕對力量大多採用大強度運動(舉重物時盡可重複4~6次);增加肌肉耐力和圍度,需要採用重複次數多的練習(舉輕負荷可重複15次或者更多)。

系統性原則,是指力量訓練要經常地、有系統地進行。練習頻率高、肌肉力量增長很快者,停止訓練後肌肉力量的消退也快;力量練習頻率低、訓練時間長、肌肉力量增長緩慢者,肌肉力量的保持也相對較長。每週3~4次的力量練習,可使肌肉明顯增長。

一次無間歇的練習為一組,同樣的練習完成了幾組,就是組數。受多種因素影響,練習目的不同,練習的組數也有差異。一般認為,一次練習可安排3~6組。

這裡需要引進一個概念——1RM值。1RM測試肌肉力量的方法已被廣泛接受。受試者能成功舉起一次的最大重量,就是“一次測試值”(1RMValue),實際上就是最大力量。那麼6RM就是最多能舉起6次的力量值,12RM就是最多能舉起12次的力量值。

有研究證明,以6RM值練習,進行3組訓練,就可以有效增加肌肉力量;18~24RM,進行4~6組練習,就可以使肌肉耐力得到有效增加。各組間的間隔時間,一般以肌肉完全恢復的時間為准。如果練習目的是為了增加肌肉力量,則練習的間隔時間一般在1分鐘左右即可;如果是為了增加肌肉耐力,則在6~8周訓練中,練習的間隔時間應從2分鐘逐漸減少到30秒。

如果是進行全身的肌肉練習,則每隔一天練習一次會獲得最佳的鍛煉效果。倘若休息時間太短,肌肉尚未完全恢復,鍛煉效果就會不好。假如每天堅持力量練習,則每天應訓練不同的肌群,以確保個肌群獲得足夠的恢復。但是恢復時間也不能太長(一般不超過4天),否則練習使肌肉獲得的力量和耐力便會消退,起不到練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