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麵食的十大奇功——你家是哪個?
喜大普奔!江湖快報!吃貨中失傳已久的蓋世奇功近日重現人間!到底是什麼情況?客官別急,俺們這就為您奉上您所不知道的吃貨秘笈之:山東麵食的十大奇功。
第一招:烙
代表作:山東煎餅、棗莊菜煎餅
1)山東煎餅
烙裡個烙,烙裡個烙,烙裡個烙來烙煎餅。一提到山東麵食,不得不提的就是山東煎餅啦。山東古已有之,傳說是諸葛亮發明的。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山東孔藩台家制薄餅,薄如蟬翼,大若茶盤,柔嫩絕倫”,袁枚也說過“吃孔方伯薄餅,而天下之薄餅可廢。”蒲松齡曾專門撰寫有《煎餅賦》,以贊這養育世代勞苦大眾的美味常食。文人變身吃貨,還真是萌萌噠啊。煎餅好吃,烙煎餅的工具可不簡單。它叫鏊子(知道讀音的童鞋此處送上掌聲)。鏊(音同“傲”)子一般為鐵制,圓形。中心稍凸,下有三足為鐵制,是烙煎餅的專用工具。《康熙字典》有“鏊”字條,唐人《朝野僉載》中有“熟鏊上猢猻”語,可知煎餅的歷史之悠久。
2)棗莊菜煎餅
棗莊菜煎餅是一種大眾食品,老少兼宜,食用方便,俗稱“魯南熱狗、漢堡包”。菜煎餅既可作宴席食品,也可作普通家庭便飯。製作簡便快捷營養豐富,色香味濃,最適合快節奏工作人們的即時速食。棗莊菜煎餅,是以魯南地區煎餅為主料,配以各種蔬菜烙制而成。棗莊菜煎餅五色俱美,六味飄香;鮮嫩可口,柔和宜人,成為一方美食。現在當你來到魯南棗莊,在城區隨處可見在菜煎餅攤前排隊等候的食客。
第二招:烤
代表作:周村燒餅、濟南油旋
1)周村燒餅
因產于山東淄博周村而得名,雖名為燒餅,但形狀及口感與普通燒餅相差甚遠。周村燒餅外形圓而色黃,正面貼滿芝麻,背面酥孔羅列,薄似楊葉,酥脆異常,香滿口腹,具有“酥、香、薄、脆”四大特點。因其酥脆味美,是更像零食的山東麵食,所以已然成為山東人家裡時常必備的零食小點。正宗周村燒餅的製作,要經過配方、延展成型、著麻、貼餅、烘烤等多道工序,而配方、成型和烘烤則是制餅的關鍵。特別是烘烤的火候、非名師高手,很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點。所謂“三分案子七分火”靠的都是制餅師傅的多年經驗。
山東各地大型超市的山東特產專櫃均有售,有鹹甜兩種,喜歡什麼拿什麼。
2)濟南油旋
濟南最著名的地方特色小吃,外酥裡嫩,蔥香撲鼻,因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故名。濟南人吃油旋多是趁熱吃,再配一碗“濟南名飲”——甜沫,可謂物美價廉,妙不可言。油旋有圓形和橢圓形兩種。更有精細者,在油旋成熟後捅一空洞,磕入一個雞蛋,再入爐烘烤一會,雞蛋與油旋成為一體,食之更美。傳統工藝製作油旋,對於火候的要求極為嚴格,火大了,油旋就發糊發焦;火小了,面就不能充分加熱,做出來到油旋就發硬發死。火候恰當,才能烤出油旋的“酥”來!
第三招:燒
代表作:萊蕪燒餅、濰坊肉火燒
1)萊蕪燒餅
萊蕪燒餅發源于泰安范鎮的徐家燒餅,後來此技藝在泰萊交界處的范鎮、楊莊一帶廣為流傳。其中萊蕪籍燒餅師傅到濟南、淄博等地發展,多以“萊蕪燒餅”為招牌,遂聲名日隆,成為民眾餐桌美食。凡在濟南住上一年兩年的人,沒有不知道萊蕪燒餅的。幾乎所有小羊湯館都供應萊蕪燒餅,掛爐燒餅外焦裡嫩。萊蕪大街小巷的燒餅店、羊湯館都現做現賣,如果在山東某些地方看到“範鎮燒餅”,那就是萊蕪的。
2)濰坊肉火燒
曾經有一位司機對小編說,以前常常跑車的時候,路過濰坊是一定要去市區一趟的,去幹啥?去買肉火燒!理由就這麼簡單,當時立馬就引得小編一陣流哈喇子。不需要多少語言去形容它有多好吃,僅此可以想像。特點是皮酥、餡鮮香,外皮金黃色,咬一口外酥裡鮮嘴流油,滿屋飄香,再來一碗鹹粘粥或豆腐腦,邊吃邊喝,更有一番風味。
最正宗的濰坊肉火燒是老城隍廟肉火燒,現在開有多家分店。此外,在濰坊多條美食街、高星級飯店也能品嘗到地道肉火燒。
第四招:煎
代表作:東營利津水煎包、煙臺燜子、濱州鍋子餅
1)東營利津水煎包
水煎包中的極品!始于清代,揚名於民國時期,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包”,被列入東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山東名小吃”之一。其特色在於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澤金黃,一面焦脆,三面嫩軟,色味俱全,堪稱麵食之佳品。在齊魯大地,利津水煎包的盛名不亞于“天津狗不理”,經營店鋪遍佈利津城鄉集市和黃河三角洲地區,成為人們最喜歡的大眾食品之一。
2) 煙臺燜子
煙臺燜子是山東煙臺著名的傳統小吃,用粗制地瓜澱粉做原料,將澱粉加水加熱打凍,將凍切成小塊,用鍋煎到外邊成焦狀顏色由白變透明,並佐以蝦油、芝麻醬、蒜汁等調料上桌就可以啦。說起煙臺燜子的來歷,相傳一百多年前,有門氏兩兄弟來煙臺曬粉條,有一次剛將粉胚做好,遇上了連陰天,粉條曬不成,粉胚要酸壞,情急之下,門氏兄弟將鄉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加蒜拌著吃,大家異口同聲說好吃,有風味。於是便幫門氏兄弟支鍋立灶煎粉胚賣,人們都說好吃,但問此食品叫什麼名,誰也說不出。其中一智者認為此品是門氏兄弟所創,又用油煎燜,就脫口而出叫“燜子”。
3)濱州鍋子餅
濱州傳統名吃,由清朝末年濱城西關邢業者初創,故又名“邢家鍋子餅”已有百餘年歷史傳至幾代人,近日被審定為“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鍋子餅呈長方形,以其做法精細,食之酥而不硬,香而不膩,味鮮可口,因老少皆宜而久負盛名,是最具特色的地方小吃。鍋子餅先用軟面做兩個小餅,在熬子上烙黃備用,再用雞蛋、熟肉、豆腐、香菜制餡,捲入餅中,待餅煎成淡黃色,切成塊食就可以啦。
第五招:壓
代表作:德州恩城籤子饃饃
籤子饃饃又稱籤子饅頭。其在原料的準備上就頗有講究。首先選用山東優等小麥磨成麵粉,將酵面與堿面按1:2的比例和成“嫩面”。之後便開始使出擠壓的功夫了。這壓並不是用手的蠻力,而是採用一種特製木杠,在面板上反復擠壓,才能達到理想的面的效果。然後切段手搓成形,兩頭尖,中間粗,插入帶竹簽的蒸籠,上鍋急火20分鐘蒸熟,即可出籠食用。這出鍋的籤子饃饃,色白潤如玉,油光有微亮。其味道香甜,嗅之芳氣撲鼻;食之甘甜如飴,柔韌可口。饃饃雖好,可不要貪吃哦!
第六招:打
代表作:聊城呱嗒
呱嗒聽起來好似屋簷上的雨水滑落至地面的聲音。其實它是種一種長圓條形多層餡餅,傳說由於製作時面餅拍打案板時發出的那一聲聲“呱嗒” 、“呱嗒”的脆響。擬聲起名,很形象,也很生動,所以寫法有“瓜答”“瓜達”“瓜打”“呱嗒”等。面打出來的面餅鬆軟勁道,經油炸之後香脆可口。呱嗒創制於清代,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餡料有肉類餡、雞蛋餡、肉蛋混合餡等多種。在製作時,先用燙麵和呆面,隨季節變化按不同比例調製,卷以配好的餡料,兩端捏實,軋成矩形,後放入油鍋煎制而成。色澤金黃,內外有油,皮酥裡嫩,食之香酥,味道適口,加之有餡有面,備受歡迎。不行,再說下去口水都快“呱嗒”的流出來了。
第七招:揉
代表作:膠東大餑餑
花樣最多、最美麗的一種山東麵食,流行於山東膠東一帶。 膠東大餑餑距今有三百多年歷史,不僅外觀好看,而且是純天然手工製作,營養美味,健康環保,是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麵粉為原料,在膠東巧媳婦的手中,被捏塑成千姿百態的人物形象和活靈活現的各種動物、鮮豔美麗的花草樹木。如今的膠東花餑餑不僅以食用為目的,而是多用於慶祝、祭祀和饋贈等民俗活動,逐漸滲透到某些飲食文化習俗並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成為膠東民間老百姓絢爛質樸的鄉土文化。膠東大餑餑之所以結實細膩,好吃耐嚼,全靠一個“揉”字。從和麵開始,直到發酵取出,再到上鍋之前,都是一個下大力氣反復揉面的歷程。揉進去的幹麵粉越多,面越硬,出來的饅頭則越結實有勁兒。饅頭雖好,可要練好“揉”的本事哦。
第八招:摔
代表作:蓬萊小面
蓬萊小面,系蓬萊傳統名吃,歷史悠久。因麵條為人工抻制,當地俗稱“摔面”或“拉麵”。這“摔”出來的麵條細而韌,入口勁道爽滑,回味無窮。再鹵以真鯛(俗稱加吉魚)熬制的湯汁,加上適量綠豆澱粉,配以醬油、木耳、香油、八角、花椒等豐富佐料,一碗熱氣騰騰的蓬萊小面就做好了。一大碗公下肚,面的口感配上魚的鮮香,絕對讓客官酣暢淋漓,寵辱偕忘!
第九招:切
代表作:德州甯津大柳面
甯津大柳面以條長數尺,梳而不亂,縷分條析,軟而有力著稱。大柳面的製作工藝獨特,它以精粉為主料,據季節不同加不等量的堿和鹽,和麵用水時冬暖夏涼,講究的人家還要加入蔬菜汁,把面反復揉壓。餳後再擀成薄片,切條時輕按快切,切好後的麵條長約2尺,撒開如網,搭杆如絲,手纏成縷,疏而不亂。煮好後的面,細如銀絲,色如嫩柳,晶瑩透亮,狀如弓弦,口感綿軟柔韌,潤滑異常。 第十招:蒸
代表作:膠東大包
膠東大包是山東膠東一帶最受平民百姓歡迎的麵食,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可謂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遺產。大包用小麥麵粉發麵做皮,以大白菜、大蘿蔔、山野菜配五花肉為餡,包成,底部墊上玉米皮,上鍋用滾水大火蒸。要特別注意包子包好後餳發和放入鍋裡蒸的時候,包子之間要有間隔,因為包子再發、蒸的時候會“變大”,如果彼此放的太近,很容易粘很一大團。上鍋蒸的時間要控制好,20分鐘即可。膠東大包皮薄餡大,味美好吃,被膠東人稱為“回家的味道”。山東沿海一帶的很多酒店都可以製作膠東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