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腦電波控制設備將是未來VR交互模式

所有人都說擁有混合現實的未來會是很牛逼的未來,現在除了幀率、追蹤等技術問題之外,整個概念對於設計師、藝術家、導演等講故事的人來說也是個挑戰。從Rift、Apple Watch到Snap Spectacles可以看出,可穿戴式計算設備是目前的趨勢,從這個趨勢來看MR的話,未來我們腦袋上的設備也會具有計算功能。

電腦歷史也有神奇的相似之處,1946年電腦開始商業化,但是直到圖形化使用者介面(GUI)的出現,計算才真正變得個人化、實用化、直觀。目前大家習慣的GUI介面在過去30年(自Macintosh1984年出現之後)就沒怎麼變過。目前的混合現實設備就像70年代IBM的電腦,也需要一個GUI式的變革式發明讓其真正變成每個人都能使用的產品。

Meta CEO同時也是神經科學家Meron Gribetz經常提到“不需要學習的電腦“,也就是直觀到不用學習和習慣就自然知道怎麼用的電腦,所以基本上是你的大腦的延伸,目前對於這種”電腦“有個新名詞:大腦—電腦交互(brain-computer interface)。

1925年人類首次發現腦電波,1970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發明了brain-computer interface這個名詞(以下簡稱BCI),也就是用腦電波控制設備。BCI在醫療設備領域已經有不少的應用,但在可穿戴方面還未有涉及。

目前AR最常用的使用領域是效率工作、建築、工業組裝、交通、體育、軍事和執法,這些都是非常動態的工作場合,目前複雜繁冗的頭顯設備顯然不夠機動,這種公開場合也不是特別適用語音輸入,這時候BCI就可以大顯身手了。

除了輸入簡單之外,BCI還能解決目前混合現實的另一大局限:認知超載,這時候你自己的大腦就像一個自動廣告攔截器一樣,BCI通過自我調整性介面或回應使用者生物指標的軟體來過濾掉不相關的資訊,減少認知超載。另一方面,BCI讓很多功能更加寫實,比如說用Touch控制器來施展原力比用“念力“施展原力顯然酷的多,有了BCI,VR將會更加沉浸式。

不過由於BCI過於高昂的造價和硬體需求,其商業應用還只停留在極少數的領域。應用之一是根據腦電波來判斷使用者的意圖,設備造價幾萬美元,還需要使用者腦袋上塗一層增加信號品質的膏狀物……

諸如Emotiv和Interaxon這樣的公司是此領域的先驅,他們已經推出了具有“意念訓練“功能的低成本頭顯,可以提高用戶的冥想能力,提高工作注意力。創業公司Halo Neuroscience為專業體育競技團隊開發了專門頭顯,可以通過神經回饋提高訓練品質。雖然聽上去應用範圍有些狹隘了些,但確實是BCI走向價格合理化、實用化道路的一步。

現在我們的手機、電腦、平板、手錶都成為了我們大腦的眼神,未來它們將會變得更小、更無形,沉重的頭顯會變成隱形眼鏡,那時候BCI是此複雜交互過程唯一的解決辦法。目前正是VR/AR努力涅槃的時候,BCI將會是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