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身輕體柔易推倒”的生物機器人,離我們還有多遠?

聽到機器人,大多數人腦中浮現的是一堆金屬塑膠零件組成的硬邦邦玩意兒——它們通常是由各種螺母螺栓拼裝成的硬體機器人。當下,機器人正走出實驗室,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承擔各項任務。對與機器人打交道的人來說,這樣的硬體設計會造成安全風險。比方說,當一個工業機器人“不小心碰到”人類工人,其後果不是開玩笑的——輕則淤血烏青,重則傷筋動骨。

如何應對硬體機器人的安全風險?

全世界的工程師們,越來越傾向于讓機器人更柔軟、順從的設計方案——外表不再是堅硬的機械,而更接近於“身輕體柔易推倒”的小動物。對於馬達這樣的傳統驅動器,這意味著使用人造“空氣肌肉”或是在傳動系統加入彈簧結構。

德國 Festo :空氣肌肉機器人概念圖

又比如凱斯西儲大學的 Whegs 機器人,它馬達和足輪之間有一個彈簧裝置。撞到人時,彈簧能吸收一部分能量,降低人身傷害。見下圖:

Roomba 掃地機器人是另一個例子,它的保險杠由彈簧承載,不會破壞撞到的東西(類似汽車的翼子板)。

Roomba 保險杠的彈簧承載裝置

但是一個發展中的研究領域決定另闢蹊徑,研究人員們

通過把機器人技術和生物組織工程結合,開始用活的肌肉組織、細胞製造機器人。通過光、電刺激讓細胞收縮,研究人員能控制機器人肢體的彎曲,使它們作出劃水、爬行等動作。

這樣製造出來的生物機器人體態柔軟,跟動物很類似。對於在人的身邊工作,這類機器人顯然更安全。而且,相比傳統機器人,它們對環境的破壞更小。另外,生物機器人主要使用營養來補充能量,不需要大型電池組。這使它們比硬體機器人更輕。

鈦板上的生物機器人

如何開發生物機器人?

研究人員通過繁殖細胞來製造生物機器人。一般他們會選用雞、老鼠的心肌或者骨骼肌,在對活細胞無毒副作用的支架上進行增殖。

如果基板材質是高分子聚合物(polymer),製造出來的就是生物合成機器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混合體。

但是,如果把細胞組織直接放置到模制骨架上,會造成前者在各個方向的“野蠻生長”。這意味著,用電刺激讓它們動作時,細胞組織的收縮力量會均勻應用於各個方向——根本無法精確控制,而且效率低下。

為了更好控制細胞的力量,研究人員求助於

細胞圖案化技術(micropatterning)

。他們用細胞喜歡攀附其上的材質,把微尺度線條印在骨架上。這些線條起到嚮導作用——細胞組織傾向於沿著它生長。於是,研究人員獲得了符合設計圖案的細胞排列,如何把肌肉收縮力量施加於基板變得可控。因此,所有細胞能夠協作起來,使生物機器人的腿或者鰭能夠像動物那樣動作,而不是一塊受到刺激就胡亂收縮的肉團。

仿生合成生物機器人

除了各種生物合成機器人,研究人員們還通過只使用天然材料,創造出了一些“純”生物機器人——

基板的高分子聚合物被皮膚膠原取代,成為機器人的軀體。

當它們受到電刺激,可以爬行或游泳。有研究人員受到醫學組織工程技術的啟發,開發出能使用

直角手臂(懸臂)

向前移動的機器人。

還有學者從自然界獲得靈感,創造出仿生生物合成機器人。比如,一支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開發出仿生水母機器人“ medusoid”,它有環形排列的觸手。借助細胞圖案化技術,每一隻觸手都有列印的蛋白質線條,使細胞按照類似於真實水母肌肉組織的方式排列。細胞收縮時,觸手向內彎曲,推動水母機器人向前遊動。

仿生水母機器人“ medusoid”

最近,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展示了如何“駕馭”生物合成機器人。他們使用轉基因心臟細胞,製作出一個仿生魔鬼魚(蝠鱝)機器人,並能讓它遊動。這些經過基因編輯的心肌細胞,能對特定頻率的光線做出反應——機器人一側的細胞按照一個頻率,另外一側是另一個頻率,這樣就能通過光線變化控制遊動的左右方向。

至於向前遊動,當研究人員把光線投射到機器人前部,那裡的細胞會收縮,並把電信號沿魚體傳遞下去。魚體由首至尾的交替收縮運動,推動機器人前進。

仿生魔鬼魚機器人,金色部分是骨架(另見本文首圖)

更強壯的生物機器人

雖然生物合成機器人領域已經有了許多突破性進展,但把這些機器人商業化並投入使用的時機遠未成熟。目前,這些機器人產品壽命短、力量輸出小,極大限制了處理各項任務的速度和能力。另外,使用鳥類和哺乳動物細胞開發的機器人對環境十分敏感。舉例來說,環境溫度必須保持與生物體溫接近。還有,和動物一樣,細胞需要定期補充營養——喂營養液

。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是:把生物機器人包裝起來

(類似皮膚對人的保護),

所以外部環境的影響不再那麼致命,營養液的補充也可以建立起一個內部系統

(就像為人體細胞提供營養的血液循環系統)。

另外一個方案是:

使用更皮實的細胞作為驅動器。

最近在凱斯西儲大學,學者們通過研究生命力頑強的海蝸牛( Aplysia californica),探索它的可行性。海蝸牛棲息於潮間帶,每天都會經歷巨幅溫差和鹽度差。退潮時,有的海蝸牛會困在淺灘,水分會隨光照蒸發。下雨時,周圍環境的鹽濃度又會巨幅下降。為適應複雜多變的棲息地狀況,海蝸牛進化出堅硬的殼來保護自己。

研究人員實現了把海蝸牛肌肉組織作為驅動器,來驅動生物合成機器人。這意味著,我們能用這些更強壯的細胞組織來製造生物機器人。雷鋒網獲悉,目前該機器人已能搬運不大的物體——1.6 英寸長 1 英寸寬。

部分採用海蝸牛組織的生物機器人

挑戰與展望

生物機器人的另一大挑戰是,目前還沒有研發出任何一種機載控制系統

(裝在機器人上)。工程師們只能通過外部電場或者光線控制它們。為了開發出完全自主的生物合成機器人,我們需要能直接與機器人肌肉組織交流、並提供感測器輸入的的控制器。

看似最直接的方案

(難度可能也最大)

是:使用神經元或神經元集群組成的神經中樞,來作為生物控制器。

這是研究人員為什麼對海蝸牛那麼在意的另一個原因:它被被神經生物學研究當作模型系統,已有很多年。它的神經系統與肌肉之間的關係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這為把它的神經元作為生物控制器,打開了大門。將來,研究人員希望能借助生物控制器,告訴機器人怎麼移動,並幫助它處理各種任務,比如說尋找有毒物質和跟隨燈光。

合成生物領域正處在嬰兒期,但研究人員們已為它設想了許多應用場景。比如說,可以造出一批使用海蝸牛組織的迷你機器人,然後把一大群釋放到水庫或者海水裡,搜尋水管洩露或者有毒物質。由於這些機器人由生物組織製成,如果它們壞掉、或者被海魚吃掉,並不會對環境造成很大影響。

將來,使用人類細胞製造的生物機器人可被應用於醫療領域。就雷鋒網所知,它們可以進行靶向藥物輸送、處理血栓,或成為可控制、可調節的血管支架。這些迷你機器人裝置能強化衰弱的血管,來預防動脈瘤。由於使用生物介質,而不是高分子聚合物,它們能被重新調整,並隨時間成為患者身體的一部分。另外,生物組織工程學的進展(比如開發人造血液循環系統)很可能打開一扇新的大門:靠肌肉行動的大型生物機器人。

抱著弗蘭肯斯坦的維克多

到了那時,在外表上將很難分辨出動物和生物機器人的區別。更耐人深思的是,到了那一步,造出具有人類生物學特徵的“類人”機器人將在技術上成為可能——至於現實中會不會有人這麼做,將取決於倫理的進步和立法。但小編捫心自問:男同志裡有幾個能抗拒“女僕”的誘惑呢?(喂,老王機器人公司嗎,我想訂一個春日野穹)技術的發展是不可逆的,潘朵拉魔盒一旦打開,就沒有返回。這裡用潘朵拉作比方或許很不恰當——因為這項技術進步的結果並不是好、壞所能形容,而是對倫理、道德、生命、人的重新定義,帶來社會方方面面的徹底變革。

雷鋒網此時就要說一句了

:當機器人成為了人,人也不再是“人”了吧,至於生物機器人日後將會以怎樣的形態發展,還請拭目以待啊。

via 

futu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