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有些萬人之上的皇帝竟也是重口味?
古時帝王,最講究的就是吃,山珍海味,鐘鳴鼎食,極盡鋪排之能事,自不必說。這裡說的,是他們怪異的重口味。春秋之際,齊桓公就想模仿商湯故事,稱王稱霸。當然,形式上也講究,必須得找個好廚子。這個廚子叫易牙,見了國君也是一通吹牛。齊桓公想難難他,說:你先給咱做點好吃的,至於吃什麼呢?我啥都吃過,就是沒吃過嬰兒。
易牙也真狠心,回家就把自己的兒子蒸了,獻給國君。齊桓公竟然沒覺得這人變態,倒覺得他忠心,便一心把他往伊尹那個方向培養。可惜,易牙不是那塊料,齊桓公死後,他就逃跑下野了。
時代晚一些的吳王闔閭,就喜歡吃醃鹹魚。起因是他帶兵渡海打越國,船上沒糧了。正張惶的時候,無數金色大魚遊了過來,它們自投羅網,成了吳軍的口糧,而且數目如此之多,直到吳軍班師,還沒吃完。吳王回來問那些魚還在麼?回答是都醃成了魚幹。於是吳王就大吃特吃起來,不覺鹹,反覺美,還當場寫下了一個字,上面是美,下面是魚,這字後來演變成了“鯗”。
同樣因為打仗而遭遇美食的,還有漢武帝。《齊民要術》記載,漢武帝在海邊追殺東夷,追著追著,突然聞到一股又腥又濃又香的複雜味道。使勁吸了幾鼻子,確認此味來源於地下,便命令士兵挖開,裡面許多的罎罎罐罐。打開,黏糊糊白花花。叫當地人來問,說是老百姓做的魚腸醬,用烏賊腸子做的。皇帝頂住壓力,嘗了一口,哇,真好吃啊。於是大吃特吃起來。漢武帝給這東西起的名字,叫“鱁鮧”。好此口味的還有南北朝時的齊明帝蕭鸞,據說用蜜拌著吃,一頓能吃幾升。
當然,做皇帝也有混得慘的。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趙昺,一路被元軍追殺,一直逃到福建,餓得五迷三道。當地人也沒糧食,煮了些番薯葉子給他吃,沒想到一吃,覺得還真不錯,就賜了個名字叫“護國菜”。國最後也沒護成,皇帝跳海了,但菜留了下來,那番薯葉子湯,現在已經煮得相當有品相了。
什麼最好吃?這是皇帝們總在思考的問題。隋文帝為此特別寫了一個告示,向廣大臣民徵求答案。有個要飯的叫詹鼠,把榜揭了。皇帝問他,你知道什麼最好吃麼?
詹鼠只答了一個字:餓。
他帶著皇帝滿大街轉悠,把皇帝餓得前胸貼後背。最後給皇帝一張蔥油烙餅吃,皇帝吃美了,回來就封了個“詹王”。
的確,“餓”是最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