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芒:拿什麼拯救你,我的通知欄
因為通知欄的存在,所有用智慧手機的處☆禁☆女座都是值得同情的。
說起來有點尷尬,通知欄本是用作消息提醒,現在卻淪為了各個 App 的廣告戰場。時不時的要想些新花樣來博取用戶眼球,還得假裝不知用戶已為此已頭痛不已。
雖然也可以選擇在原生系統中對不需要的通知進行逐個遮罩,但事實上,大部分用戶並不會主動去“調教”自己的系統,而是聽之任之,或是直接一鍵清除。
這就是輕芒要做通知清理應用的現實。
「輕芒通知清理 」的前身是 「豌豆莢通知清理 」,發佈於今年4月,當時豌豆莢的主體還沒有併入阿裡。
雖然背靠豌豆莢,但通知清理是應用市場中的一個新品類,換句話說就是:“需要教育市場”,讓使用者有使用這類工具的習慣。而對同質化嚴重的手機廠商來說,任何一點用戶體驗的提升都是值得爭取的。
因此,在魅族的發佈會上出現“輕芒”兩個字,就毫不令人意外了。
|
摸索
沒有現成的同類產品可以做參考。想法剛生成時,輕芒的 5 個工程師通過純手動的方式,在類比機上安裝了各種 App, 收集和摸索這些 App 通知的資料。許彬便是這五分之一。
因為有豌豆莢做後盾,輕芒很容易知道對於用戶來說的 TOP 應用是哪些。他們先裝了 TOP200,後來到 TOP 500-1000,然後更多。摸索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發現一些規律後,再去細分規則,生成分類演算法。
由於有 Smart 鎖屏在技術框架與用戶行為方面的積累,「輕芒通知清理 」的產品負責人許彬告訴雷鋒網,產品從研發到上線只用了三個月左右的時間。
這期間遇到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能夠很好的分析資料,説明使用者比較準確的進行通知整理和推送。許彬說:“雖然過程講述起來很簡單,但要得到一個至少不會分錯的結果,背後需要多次調整計算各種通知相似性的方式。”
|
調整
開始時,輕芒想到的方式是學習垃圾郵件的處理方式,通過純文字的方式對通知進行分類。即,對文本做分詞,然後根據分詞對通知的相似度進行判斷分類,可結果並沒有達到預期。許彬告訴雷鋒網:
“因為郵件的文本量很大,所以從中提取特徵地正確率比較高,而通知裡的文本量較小,所以直接套用郵件的方式不可行。”
後來,輕芒發現各類 App 的系統層中,開發者會在不同的通知中加入不同的欄位,才嘗試著把系統層的東西也放進去。
除了上述不同欄位,輕芒還把點開不同通知時應用會跳轉到哪個介面,都作為樣本輸入的參數,然後再去做調整。如此一來,準確率才有了明顯提升。
新應用層出不窮,對於新應用的通知,「輕芒通知清理 」會用簡單粗暴地直接將其標記為未識別的通知,清理到「輕芒通知清理 」回收站。
根據經驗,許彬得出結論,“隨著用戶量增多,團隊會馬上識別用戶收到的新通知,減少其他用戶被騷擾的可能性。因此,未識別的情況會越來越少。而對於未識別的通知,「輕芒通知清理 」也不是完全遮罩,在「輕芒通知清理 」回收站中還是可以看得到,所以這些未識別的通知並不是真的丟了,對用戶來講,其實就還可以接受。”
現在「輕芒通知清理 」已經更新到了 2.0 版本。相比較 1.0 版本,隨著資料的積累,在資料層上,通知的分類越來越多,但體現在用戶層面,分類則越來越簡化。
許彬也總結出了規律:“大部分用戶通常會做相似的操作,而不會是再去細分。”因此,2.0 版本會將通知主要分為重要與不重要兩類,再根據不同的使用者場景分為了 9 類。
據「輕芒通知清理 」現有使用者的行為資料來看,只有 10% 的用戶對設置有修改,其餘用戶都在使用默認的設置。
|
等待市場變大
毫無疑問,「輕芒通知清理 」中用到了時下熱議的技術——機器學習。但在許彬看來,「輕芒通知清理 」並不屬於智慧應用的範疇:
“「 輕芒通知清理 」是借助技術用自動化的方式,在通知清理方面幫助了用戶,是一種工具,不應該有太多的自主權,所以談不上智能。”
由於 iOS 系統較封閉,現在「輕芒通知清理 」只有 Android 版本。問起現在用戶對「輕芒通知清理 」的接受程度,許彬有點興奮的說,“還是出乎意料的好,用戶會覺得,用起來真的上癮,用了之後沒法脫離它,脫離之後你的通知欄簡直沒法看。”
在與魅族的合作中,輕芒主要為 Flyme 提供通知清理方面的基本資料。雖然整體合作過程比較順利,但 Flyme 更高的用戶量,也拉低了「輕芒通知清理 」的準確率。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輕芒通知清理 」才達到了魅族的要求。許彬透露,接下來輕芒還會與魅族進行更深度的合作,除了魅族,與其它手機廠商的合作也在進行中。
對於商業化,許彬則覺得,能解決用戶痛點的東西,永遠會有留存空間,“談商業模式還為時過早,會持續探索,但現在最重要的還是能夠讓這個市場真的變得夠大。”
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