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的世界走過,我的 Rolleiflex 第一卷
這台 Rolleiflex type 3.5 應該是我第一台名義上的雙反。
可能和市場上熱捧的 3.5f 2.8f 之流不同。沒有蔡司 Planar 加持,他的配置是 Zeiss 後期 Tesser 結構。有人說 Tesser 結構不行,祿來機型裡面,跟 Planar 比,色彩貌似弱了一丟丟,跟施耐德的 Xenotar 比呢?層次上差了一些。最要命的是全開邊緣還弱化的厲害。
所以註定 Tesser 在祿來裡面不受熱捧吧?
在購入祿來之前,我是做過大量文章的。但最後我還是決定購入囊中。首先,天塞鏡頭(Tesser)絕對算得上蔡司里程碑上的一枚光學崛起。“當年天塞被蔡司公司尊為頭號鏡頭,一切蔡司公司所生產的頂級相機全部配備上天塞鏡頭。由當初的單張頁片相機直到後來的折疊輕便卷片相機(即我們熟悉的蔡司.伊康大八張),從多年對決的了;徠卡與康泰時,到叫板殺到的祿來和伊康福萊克斯,這些品牌的高級型號相機無一例外地使用了天塞鏡頭,反倒是我們今天所推崇地普蘭納(Planar)鏡頭,在蔡司自己的相機上許久不見蹤影(一直到了單反相機的出現才打破這個現象),由此可見蔡司公司對這款天塞鏡頭的倚重。”(此段落來自網路)
從福倫達 1914 年的 Skoper 施奈德 1920 年的 Xenar,到羅傑斯特.柯達 1914 年的 Ektar 以及今日的尼柯爾(Nikkor)的大片幅 M 系列鏡頭,無不流淌著天塞鏡頭的血液。
所以我想,畢竟是蔡司,而且天塞結構有如此地位,更何況已經是 60 年代的後期版本了,也算是完善的天塞“鏡皇”了吧?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呀。“老法師們”口口聲聲說徠卡的鏡頭不管新的老的都是不差的(更何況我那只徠茲 elmar 50 2.8 實質上就是仿製天賽結構),那為何蔡司的天賽鏡皇就不能把玩咯?
每一顆鏡頭有他存在的意義,更何況他是蔡司呢?每顆鏡頭都有他的使命,也許它曾挽救了一個公司免遭淘汰的厄運,也可能就此締造了一個光學帝國。可能它的光學結構不是最完善的,鍍膜也不是最好的。但是他和膠片的組合,將定格一個美好的片段。沖洗,拿到底片,不用過多修飾調整,他就會給你最好的。被數碼優化過了的現代鏡頭,縱使鍍膜多麼完善,放在膠片機上總是多了那麼一絲數碼的味道。這是我對老鏡頭比較偏愛的原因。
好吧,我覺得我扯遠了,回歸正題。
第二個原因是,他真的不貴啊。相比 2.8f 3.5f 的高價,他可能只需要一台 2.8f 的零頭?但他真是祿來啊,一台優雅的祿來!
簡單的分享一下使用體驗吧。
雙反的結構果然和單反結構比不了,操作還是比較麻煩的。歷史證明雙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唯一拿得出手的只有顏值了吧 ,滿足了我們這等“偽文藝”哈哈。
比較欣慰的是,這台 Rollei type 3.5 的取景鏡頭是 2.8的光圈,相比以往 3.5 的光圈,取景器還是挺明亮的。
想說的就是 Rollei Type3.5 機型沒有 automat 功能,不用像 3.5e,f 這種有功能的機型那樣,把膠片插到金屬棒下面,直接把膠片插到片槽就好了。(看優酷的視頻是錯的)
唯一比較方便的就是光圈和快門是可以聯動的,先設置好光圈,就可以實現快門與光圈的正常曝光聯動,而唯一需要操作的只有一個拉杆,這個要贊。
沒有別的體驗的了,操作真的不方便。不過如果你忍耐這些,他就會把最好的給你。(這時候可能就得提一下老羅的情懷了哈哈哈)
分享幾張樣片
天賽結構的優點:綽號“鷹眼”,銳,要知道這可是一顆60年代的老鏡頭,都說全開光圈下,邊緣畫質慘不忍睹。我覺得還好,能接受的。聽說在層次上比不上施耐德的X頭?在民用掃面儀上,這個問題應該不是太大。除非用哈蘇掃描或者相紙放大才會看出來吧?
在色彩上可能會比 Planar 弱一些。我覺得那放好的卷就是了。人生已經很艱難了!120 攝影已經很貴了!那就再加幾塊錢吧!
這次用的膠捲是 foma200,這膠捲真的性價比挺高的,便宜好用。
祿來有一種魔力,一種拍了就還想繼續的衝動。和以前用賓得 67 的時候,感覺完全不一樣。中畫幅我又回來了,這次不會再“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