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設計師:真正的“造車PPT”,你不一定有機會看到
雷鋒網按:對設計流程的嚴格保密,讓汽車設計無形中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從草圖的一次次投標篩選,再到油泥模型的不斷修正,長達兩年左右的設計流程始終受到極力保護。那麼外界看到的“PPT”甚至“PS”又是怎麼來的?哪些是有意放出,哪些又是無稽之談?決定整車設計的是誰,用戶拿到手的車又為什麼和設計圖不一樣?雷鋒網與幾位國內汽車設計師一起,聊了聊汽車設計“這件小事”。
“保密是行業生命,沒人會自毀前程”
在雷鋒網與幾位設計師的交流中,幾乎所有人都提到了“保密”兩個字。作為整車開發中最神秘的一環,設計師們的工作更像是藝術創作,更多依賴個人的想像力和客戶的要求,開發流程早期,能夠接觸到設計圖的往往是一家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保密工作相對簡單,基本不存在“流出”的可能性。
“而且這些設計距離最終方案遠得很。”設計師A解釋:“明確了客戶對整車的基本要求之後還需要做出修改,中間要經歷多次討論,有時候為了幾根線條的走向就能討論一天,一張圖隔一天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些初稿的價值在於提供早期思路,參與“競標”的往往不止一位設計師。每一個方案都有被採用的可能,所以“絕不會洩露給競爭者,更不用說給行業外的人”。
“這有些像命題作文,每個人寫自己的文章,最後選出最切題的一個。”
*即使是測試車輛,也要披上一層“偽裝”,防止細節洩露
為了防止“抄襲”,除了簽訂保密協定,儘量減少接觸作品的人數也是保密的方法之一,主創人員的工作空間會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即使是草稿也不准外露。
這個過程會持續到客戶選定某一方案之後,如果同一家設計公司的整體方案被採納,設計師們這才會將自己的作品與同事的“融合”起來,取長補短,形成一個統一的作品。
這個過程也會有特殊情況發生,尤其是一些具有“家族化”外觀的產品,外界或者商業對手可能會根據以往經驗做出預測性質的渲染圖,有的甚至會接近真實方案。
“這種情況會有,前期競標的設計師是否參與了就說不定了,一般來說保密是行業生命,沒人會自毀前程。”“而且還是那句話,距離最終方案遠得很,只能作為參考。”
“早期的設計師會畫油畫做背景,現在幾乎沒人這麼做了”
與行業外想像的“設計圖”不同,初期的設計更多是為了傳達思路,表現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這些作品面向的物件是同行和車企的決策人員,力求直觀和生動。
“雙腎前臉”、“鑽石切割”、“馬丁嘴”,這些元素在初期可能是鉛筆的線條,也可能是畫布上的色塊,甚至是現代派雕塑。
“日系廠商展現‘魂動’設計的展示途徑之一就是金屬雕塑,”一位元設計師說,“從躍起的豹子身上獲取動態,再抽象簡化成一塊流線型的金屬,最後再具象到整車的外形設計上。”
將整車放進生活場景或者道路背景,在內部交流中也是表達思路的方式之一。“在電腦沒有發展之前,早期的設計師們甚至會畫油畫做背景,將預想的車型放在背景中展示,看起來更直觀,”設計師C表示:“現在幾乎不需要這麼做,電腦讓設計流程更加簡潔而高效。渲染方式很多,有的甚至做成了視頻,足夠以假亂真,遠比PS之類的效果真實多了。”
那麼會不會有“借鑒”其他廠商的做法呢?有設計師表示,對於講究“對標”的傳統汽車行業,競爭對手的設計肯定要拿來研究。從整車尺寸到風格,從市場定位到消費人群特點,都是必須考慮的。
對於新的品類,例如電動車和智慧汽車,設計師發揮的餘地更大一些。例如特斯拉的Model S 在第一版設計中採用的黑色塑膠格柵,在第二版中就被完全取消,因為電動車不需要汽油車那樣誇張的進氣口。這樣劇烈的改動在傳統汽車上幾乎不可能。
但這些改動不會脫離基本原則,例如氣動結構需要保持流線,車體大小決定客戶定位,所以仍然需要在早期確定一個“競品”,這些競品可能是電動車,也可能是汽油車。
“細節的調整會有,改動會很激烈,但大方向不變,” 設計師A表示:“影響結果的不只是我們,更多的是其他環節。”
“都說‘PPT’造車, 真的PPT不是誰都能看的”
“設計師只是方案提出者之一,做決策的人,做動力系統的人,甚至做銷售的人,都會影響方案。”
在設計師C看來,目前國內團隊的汽車設計水準已經不弱于幾個傳統強國,但產品的形成受限於各種條件:“就決策者來說,個人的審美水品和藝術素養,對方案選定影響太大,早年間國產車的一些‘奇葩’設計,有的幾乎是拍腦袋決定。”
對於新興的造車力量,C表示:“從我接觸的幾個創始人來看,至少是對汽車有熱愛的人,有的從經濟型車一路換到超級跑車,對行業和消費者的需求有過深入體會。”
出於宣傳或者融資,或者其他目的,公眾也開始接觸到以往只有內部人員關心的“設計方案”。“這也是互聯網行業‘遺傳’過來的特點吧,”設計師A說:“很多PPT與成品沒多大關係,更多展示的是理念,只不過許多人第一次通過這種方式接觸到了一部分早期設計流程,所以感覺新奇或者不解,都很正常。”
“有的來自廠商宣傳,有的來自競爭者的猜測,有的純粹是愛好者的渲染作品,”設計師B說:“就所謂的‘蘋果汽車’,我已經見過不下10種設計圖了。”
“如果是使用者拿到手的產品,那就是量產版本,是要開模具的,”設計師C說:“這個階段絕對是保密階段,不會有一個所謂PPT來告訴你‘我們要怎樣生產’。即使有,也是給供應商和合作夥伴看一部分。”
對於新造車企業熱衷的宣傳方式,設計師們認為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讓更多人瞭解我們在做什麼”,或者“激發更多人關心設計和審美”。
“基礎的工業水準,才是最應該被關心的”
“從設計圖到概念車,再到量產車,我們需要捨棄許多創意,還要遷就現實條件。”
如同設計師C所說,國內的設計水準已經在最近的十多年間提升了很多,但最終成品取決於製造環節。
“供應商,衝壓,焊接,組裝,不同材料的拼接,都是功夫。”設計師B表示:“有的也能夠做到,成本上下不來。目前有幾個品牌的高端車型也在中國組裝生產,但能被本土車企直接利用的資源,或者說價格合適的供應商很多都在國外。”
值得肯定的是,新造車者們幾乎一致採用了結構較簡單的電動方案,相對較新的供應鏈關係,也給原創設計帶來了機會:“雖然也會遇到新問題,但電動平臺的可發揮空間更大了一些,一些本來不涉及汽車部件的本土供應商也被整合了進來,有的工藝水準和性價比遠遠超過了國外同行。”
由於涉及商業機密,設計師們都沒有具體透露有哪些廠商在完成相關工作,但可以預期的是,多家造車企業宣稱的“2017年量產”並非虛構。
在雷鋒網的訪問中,我們發現多數設計團隊的成員都十分年輕,其中有留學背景和國外工作經驗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設計流程與外籍團隊對接起來幾乎“無縫”。這些設計師有的深度參與新造車企業的開發,有的甚至已經推出自己的電動車品牌。對比上一代造車者們的“野性”,他們更趨理性,對電動化和智慧化的未來也更有預見性。
“我相信中國汽車行業會有彎道超車的機會,但對於新造車企業,更多應該關心背後的供應商怎樣整合,而不只是誰的設計更吸引人。”一位設計師說:“雖然現在的PPT做的都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