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互動!這些是腹中胎兒向你發出求救信號!
寶寶是上天賞賜給每個家庭最好的禮物,當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全家人就會開啟寵愛模式,粑粑麻麻們更是天天對著孕肚聊天搭訕。一旦看見肚子動了,就覺得是寶寶在跟自己玩耍,別提多高興了!但作為媽媽,必須知道,胎兒的動作,並不是都是在跟你互動。當出現一些情況時,有可能是腹中胎兒向你發出求救信號,這時必須警惕!
首先說說胎動,這媽媽最能直接感知的。正常的胎動規律是什麼樣的?
一般情況下,18—20周,有經驗的二胎媽媽可能會更早感知。1小時胎動不少於3~5次,12小時明顯胎動次數為30~40次以上。但由於胎兒個體差異大,有的胎兒12小時可動100次左右,只要胎動有規律,有節奏,變化不大,即證明胎兒發育是正常的。通常,一天之中,胎動在上午8~12點比較均勻,下午2~3點時最少,6點以後就開始逐漸增多,到了晚上8~11時最活躍。但臨近足月的胎兒,胎動略略減少是正常的,這可能是與胎兒睡眠狀況有關。
當胎兒有不舒服甚至是致命的危險時,就會出現異常胎動,或過多或過重,這也是胎兒在提醒媽媽:我正處於危險中!
產科專家說,這些危險可能是在胎兒活動過程中臍帶纏繞過緊,胎兒出現呼吸困難;也可能是胎盤功能異常,或者孕婦自身身體出現異常影響到胎兒,如孕婦高熱、外傷等,還有服用對胎兒有影響的藥物,也有可能是外界不良的刺激等等。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有可能導致胎兒作出相應的反應,胎動過多過度,並且強烈持續不停,或者胎動微弱,如果不及時發現並對症處理,很有可能到最後就發生胎動消失、胎死宮內等不幸現象。
如果准媽媽覺得寶寶的胎動跟他尋常的胎動規律有所異常,應該立即就醫,這樣萬一孩子有危險,也很有可能挽救孩子的生命!因為胎兒從胎動消失至死亡,這一過程一般需12小時至48小時,多數24小時左右!!
怎樣數胎動?專業醫生來教你
雖然滿18周以後,胎兒在子宮內的動作就能被媽媽捕捉到,但一般建議真正開始計數胎動可以在28周以後。產科專家邵丹鳳說,過早地數胎動,由於胎動不明顯,很有可能出現“胎動過少”的情況,這也會增加准媽媽的心理負擔,“28周以前只要關注是否有胎動就可以了”。
邵丹鳳為准媽媽們提供了正確的計數胎動的方式:孕婦取左側臥位,靜心體會胎動的次數,胎兒每動一下記一次數,但一定是間斷地動,連續不停地動只能算一次。每天早、中、晚各記錄1小時,3小時胎動的總和乘以4,則推算出12小時的胎動次數。若1小時胎動次數少於3次,或12小時的胎動次數少於10次,尤其是胎動消失時,是胎兒發出的危險信號,應立即去專業醫院就診,切不可延誤,以免造成胎兒宮內窒息等不可挽回的後果。
除了胎動,還有胎兒還會發出以下幾種求救信號:
痙攣腹痛
潛在危險:先兆流產、宮外孕。
懷孕之後,由於子宮的不斷增大,會對內臟產生一定的擠壓,所以孕媽在孕期的時候出現輕微腹痛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如果腹部的疼痛是突如其來的劇烈疼痛,甚至出現痙攣,同時伴隨著陰☆禁☆道出血,這很有可能是宮外孕或先兆流產的預警,孕媽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
陰☆禁☆道出血
陰☆禁☆道出血應該是最危險的一種情況了,陰☆禁☆道出血可能是宮外孕、先兆流產、胎盤早剝,每一種都能造成孩子失去生命!
懷孕期間,見紅並不是一件好事。很明顯的,幾乎所有的先兆流產出現的第一症狀都是陰☆禁☆道出血。所以,當孕媽咪出現出血症狀,一定要記清楚出血的量和顏色,將症狀及時告知一聲,並到醫院進行B超檢查確定胎兒著床位置,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保胎藥物,並臥床休息,如果出血停止,說明胎兒能夠保住!
過了預產期還沒有分娩
預產期和生產日期是有誤差的,但如果胎兒過了預產期,甚至超過兩個星期以上,還是沒有分娩的可能的話,孕媽就不要再在家等破水了!因為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很有可能是胎兒已經有危險。為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孕媽在孕期一定要定期到醫院檢查。
全身瘙癢
很多孕婦會覺得全身瘙癢是自己洗澡沒洗乾淨的原因,太天真了!全身瘙癢一定要引起重視!很可能是患有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這一病症主要是孕婦全身瘙癢,尤其是在腹部和掌、趾部,大家可千萬別小看這個瘙癢,一旦確診會引起胎兒窒息、早產、死胎、孕婦產後大出血。孕媽們一定要注意啊!
一位懷孕6個月的媽媽就是因為沒有重視這個問題,直到撓出血到醫院檢查之後才知道,這時已經無法挽救了。
溢乳
危險警示:高泌乳素血症、胎盤功能出現異常和胎兒發育異常。有些媽媽在懷孕早期就會有乳汁溢出來,屬於妊娠期的正常現象。如果溢乳明顯,且伴有腹痛或陰☆禁☆道流血等,這時要提高警惕,尤其是以前有過不明原因流產史的媽媽更要注意,有可能是高泌乳素血症。
過高的催乳素水準會抑制下丘腦—垂體的激素分泌,影響胎盤功能和胎兒發育,應及時到醫院進行內分泌檢查。
小編說的這些,都是准媽媽自己可以感受到的。當然,懷孕是個很複雜的過程,另外很多潛在的危機,孕婦自己無法感知。所以為了確保自己和胎兒的健康和安全,准媽切記一定要按時產檢,不可偷懶。這樣萬一有自己感知不到的問題,醫生才能儘早發現儘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