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油耗真的還可以再降低40%以上麼?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綜合國內外幾十家行業機構和上百位專家的資源得出來一個比較有共識的結論:目前我國傳統燃油乘用車的節能潛力還有40%以上。也就是說,我國的傳統燃油乘用車未來還可以降低40%以上的油耗。對於這樣一個結論我並不感到意外,科技的進步是能夠不斷的挖掘傳統燃油乘用車的節能潛力的。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個不斷被翻新的舊聞:
全世界的石油儲備只能夠維持
**年。但自從石油資源被大規模利用開始,我們卻可以發現,所謂“全世界的石油儲備只能夠維持**年”其實是只一個偽命題,一方面是科技的進步讓節能及石油勘探及開採水準不斷提升,另一方面甚至到目前人類也仍不知道到底全世界有多少石油儲備,甚至連石油的來源都還有爭議。
當然,即便
“全世界的石油儲備只能夠維持**年”是一個偽命題,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節能也同樣是需要認真關注的,尤其石化類燃料資源對於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和壓力也的確不容忽視。因此,在汽車領域要求不斷提高燃油效率從而達到節能目的也是必要的。
目前我國也在努力實施階段油耗法規的目標,但從國家層面的角度來看,通過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普及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舉措。但我認為,正如本文開頭部分這些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所得出的結論一樣,傳統燃油車確實還有很多潛力可挖,也需要國家層面多給予支援。
綜合這些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的研究,我國在傳統燃油車節能方面可以有以下幾方面的舉措:
一是依靠新技術進步和應用,如優化動力傳動系統、運用低摩擦技術和輕量化技術以及採用先進電子電器等;二是依靠動力類型和產品結構的合理組合,也就是總體規劃未來小型和大型車型的市場份額占比以及節能及新能源車型的市場份額占比等。
對於推動傳統燃油車的新技術進步和應用方面,國家可以多一些推動力;但對於動力類型和產品結構的合理組合,這個則應該更多的堅持以市場為導向。
在推動傳統燃油車的新技術進步和應用方面,是否可以考慮國家層面牽頭,聯合產學研相關行業機構等,以形成合力的方式,進行一些突破?從目前整個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在新技術進步和應用方面,我們看到的更多的還是各自為陣,每家車企都投入了不少資源做同樣的事,並沒有形成一些合力,導致了可謂的事倍而功半的結果。如果能以國家層面牽頭來進行一些技術突破,同時做好這些新技術領域的合理的共用,我相信就能夠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不僅能夠有效的加快提升傳統燃油車的節能水準,也能夠提升民族汽車工業整體的技術水準。
而在動力類型和產品結構的合理組合方面,國家在鼓勵層面更多還是只能通過類似對小排量車型及新能源車型提供購置稅優惠或補貼等政策進行消費引導和鼓勵,對於諸如新能源汽車若干年後要達到多少產銷之類的目標等,還是應該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試想,如果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和成本難以達到與普通燃油車的水準,其配套設施不能比肩普通燃油車,就很難想像有多少消費者會願意主動為其買單,即使有補貼和上牌等鼓勵。因此,我認為國家層面還是應該將引導甚至主動牽頭帶領相關行業產業機構進行技術層面的突破作為重點,通過技術的突破來培育和提升諸如新能源汽車在內的市場需求。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等行業機構也建議國家層面不要去限定企業採用哪種技術路線,而讓市場和企業去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節能技術路徑。應該來講,行業機構這樣的建議還是比較委婉,但從目前來看,在技術路線的選擇方面,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們貌似已經很清晰。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認為就更需要國家層面牽頭來集合全行業之力來謀求在技術領域的突破以及加快配套設施建設等。
應該來講,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市場化無疑是大勢所趨,但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市場普及畢竟還有一個過程,而且是一個需要較長時間普及的過程。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提升傳統燃油車的節能潛力,無疑也是順應節能環保大勢的重要一環。我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不僅傳統燃油乘用車降低
40%的油耗可以實現,甚至未來還會有超出我們現在可想像的超高燃效率。
(文章來源:車業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