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它才是年度最佳美劇,不服來戰

今天推薦一部,關於說唱的——

燃!爆!美!劇!

Sir通宵擼完前半季,然後像打雞血似的上了一天班,完全不累。

看過的人都跟Sir一樣無法淡定——

豆瓣好多人喊著年度最佳:

@愛民:年度最佳。癲狂,夢想,歷史。

@隨易:追中,今年最佳沒跑了

但它也有個致命缺點,譯名太蠢......

不信你看——

少年嘻哈夢

坦白講,剛看到這個劇名,Sir一臉嫌棄。

畫面大概就是一幫小朋友唱歌跳舞的闔家歡吧。

可是,它有兩個讓人無法拒絕的理由——

超高分、超燒錢。

這部新劇,國內知道的不多,豆瓣才509人評,給了超高分9.3。

但國外大火,IMDb8.5,打分人數1萬+。

網飛(Netflix)歷史上最貴的原創劇,總製作費1.2億。(比Sir之前推過的《王冠》還要多兩千萬)

與《老友記》《權力的遊戲》並列史上最貴電視劇(不包括迷你劇)第2名。(名列首位的是94年《急診室的故事》)

為啥要在音樂題材上砸這麼多錢?

相信Sir,等你看完,會再一次為網飛製作劇集的眼光驚歎。

等不及了,開擼。

劇集一開始,把觀眾帶到了1996年,紐約最著名的大型場館之一——

麥迪森廣場。

這是一個說唱巨星的演唱會,台下人群高舉雙手,尖叫、律動。

黑白質感的燈光、粗糙的嗓音,開場就酷到爆。

哪個區最慘

我的家鄉

翻譯來自@ZiMuZu,下同

而臺上一身黑衣,飛速說唱著為音樂奮鬥的故事的,就是男主角——

小伊。

雖然沒明說,但演唱會工作人員戴著的工作證上,寫著小伊的外號:

“MC BOOKS”。

故事並非嘻哈巨星的日常,而是和唱的一樣,在說他年輕時的奮鬥史。

主角是小伊和他的三個朋友:小布、拉拉(人家是直男)。

從左到右:小伊、小布、拉拉

還有威爾·斯密斯兒子扮演的迪茲。

四人都是貧民窟出生的普通少年,但又隱藏著特殊天賦。

後來他們遇到了神秘的街頭傳奇人物——少林(Shaolin Fantastic)。

呃他不會功夫……但他是塗鴉界的傳奇,也是黑幫的核心成員,而且!

他夢想成為一個DJ。

於是五人組成團體,希望用音樂改變命運、改變這座城市。

小紅帽就是“少林”

他們為自己取名為“Fantastic Four plus One”,原型來自說唱樂的先驅組合Funky Four Plus One。

此外,故事還有許多塑造得非常立體的角色。

女主角瑪蓮,小伊追求的心上人。

她同樣熱愛音樂,天生好嗓子,渴望成為一個迪斯可巨星,走出貧民窟。

但他的父親卻是極度傳統的牧師,極力阻止女兒接觸這些“魔鬼文化”。

瑪蓮的舅舅法蘭西斯科,綽號“要塞老爹”,表面上是當地的話事人,貪污腐敗。

但他其實熱愛家鄉,夢想著能通過自己的方式改變貧民窟。

故事好不好,追下去才知道。

這部劇能一下子抓住你的地方,在於它迷人的背景。

這裡是距紐約市中心千里之外的小城,布朗克斯。

黑人、牙買加人、波多黎各人的聚居地,也是真正的說唱發源地。

《少年嘻哈夢》完美地還原了70年代的這座紐約小城。

標誌性的爆炸頭、緊身小短褲、高筒襪。

街道上隨處可見的塗鴉、看板、老爺車。

再配上經典的說唱BGM,感覺就像扛著一台復古收音機,在70年代的紐約逛著。

這些還都只是表面,年代感植根於整部劇的每個角落。

70年代可以說是美國流行文化最鼎盛的時期——

迪斯可文化、波普藝術、功夫電影......

對於流行藝術瘋狂追求的風潮,正是那個年代讓人懷念的地方。

平常人家的父親,會在孩子晚飯的間隙,拿出薩克斯風吹奏助興。

入夜之後,各種炫目的迪斯可舞廳,夜夜笙歌。

還有《星球大戰》、功夫偶像在男孩心中的神聖地位——

少林腰間的皮帶扣,是李小龍的照片。

連人物海報也很復古風,保留褶皺、褪色效果。

甚至導演從選角上,就有嚴格標準。

以前的年輕人,都有很好的肌肉線條,因為他們經常在街頭上躥下跳,不像現在只會在家裡打電動。

所以,劇中的主角雖然年紀不大,肌肉不發達,但都屬於“精瘦型”(這TM才是小鮮肉啊!)。

這樣奢華、浪漫的風格,是導演巴茲·魯赫曼的標誌。

這位來自澳洲的導演,拍出過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紅磨坊》。

還有以精緻、華麗著稱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但在Sir看來,魯赫曼在《少年嘻哈夢》中最牛逼的一手在於——

音樂與畫面幾乎完美配合。

導演的剪輯節奏,始終與背景音樂一致。

例如有一幕,女主和男主分別在不同的地方演唱,一個抒情,一個說唱。

導演通過兩個場景之間的剪輯,兩首歌曲完美銜接——

剪輯節奏還由快到慢,不知不覺中搭建出高☆禁☆潮。

連彈幕都驚呆了:

完美mix......

只看這些,網飛這次花的錢,值。

《衛報》說它——

《少年嘻哈夢》是寫給70年代紐約的一封瘋狂、奢華的情書。

但真正的布朗克斯,並非一個純藝術的烏托邦。

別看主角都嫩,它其實特別成人。

毒☆禁☆品、犯罪、黑幫,才是真日常。

這裡的街頭,可以用三個字概括——

髒:

布朗克斯大部分的街區,殘垣斷壁,黑幫為騙取高額保險金,把在建的房子燒毀。

而白人統治的政府,在他們看來,更髒。

不時穿插剪輯的新聞錄影,反映出政府混亂、腐敗。

這片土地,只是他們斂財的工具,對人民的生活不管不顧。

野:

弱肉強食的世界,沒有保護傘,所有人都是野孩子。

幸運的年輕人,勉強能在學校裡接受教育。

而那些被遺棄的,被黑幫訓練成殺人武器,成為他們爭權奪利的棋子——

一聲令下,扛起衝鋒槍在夜店中掃射。

在如此環境下,年青一代要麼改變,要麼繼續混沌。

時勢造英雄,越是水深火熱,夢想才越可貴。

而在這裡,追逐夢想,首先要——

硬。

就像酷愛塗鴉的迪茲,為了親自看一眼大師的塗鴉作品,不顧危險,深入黑幫掌控的地區。

朋友們勸他別去,他只是酷酷地丟下一句——

活在恐懼中不算真正的活著

A life lived in fear is a life half-lived

男主角小伊,有著驚人的文字天賦,所以少林才為他取了MC books(百科全書)的外號。

但天賦的背後,是笨拙的付出——

無時無刻帶著小本子和筆,地鐵上、課堂上,甚至是幫家人煮早餐的間隙,都在拼命創作著押韻的詩句。

這一幕,跟電影《八英里》裡的說唱天王阿姆(Eminem)的方式多像。

阿姆在公車上也琢磨著歌詞

就是這樣一群年輕人,為了熱愛,幾乎是蒙著眼睛向前沖。

甚至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將會改變世界、成為傳奇。

劇中有一個角色來源於真實人物——嘻哈文化的先驅者Grandmaster Flash,他本人在這部劇播出之後滿眼淚水地來找導演說:“布朗克斯是幸福的。”

Grandmaster Flash本尊

許多人對嘻哈文化一直以來都有偏見。

因為裡面往往充斥著暴力、犯罪的歌詞,骯髒的塗鴉、浮誇的服裝。

人們總覺得它和貧窮、犯罪、沒文化、沒教養有關,覺得它不入流、低級、黑暗......

但Sir認為,這些都是對嘻哈的妖魔化。

藝術來源於生活——

嘻哈是生活,所以它是藝術。

為什麼總愛在公共設施上亂塗亂畫?

因為他們沒有畫板、顏料,也沒有藝術課。

為什麼歌詞都是槍擊、毒☆禁☆品和暴力?

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就是在他們身邊腐爛的土地。

劇中不斷出現一輛“包裹”著各種塗鴉的——

火車。

塗鴉青年們爭相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圖騰。

因為它是布朗克斯與外界連接的唯一途徑,每一次進城,就像是一次呐喊。

小伊有一次要在新市長拉票時發表演講,而新市長卻是禁止塗鴉的支持者。

面對台下的人群,小伊猶豫了,他知道塗鴉代表著希望。

於是,他放下演講稿——

用火車上的塗鴉☆禁☆片語,拼湊成一段“正能量”的演講。

大人們聽得一臉懵逼,而不同種族的年輕人,卻紛紛起立鼓掌。

關於故事,導演說過:

這是關於一群年輕人,在世界上最具有創造性的環境中,改變自己的故事。

所以,《少年嘻哈夢》更像是一封獻給嘻哈精神的情書。

嘻哈精神,是反抗,更是希望。

70年代的布朗克斯,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巴黎、大歌劇時代的義大利——

因為謀求改變,衍生出新的藝術形式。

難道就因為嘻哈出生於貧民窟,它就低等?

Sir覺得,無論你喜歡、討厭,或者不瞭解嘻哈,都應該看看它。

因為,它算得上一部關於嘻哈的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