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日本跑者如何稱霸長距離?
雖然和非洲雙雄相比,日本選手的水準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但自1991年以來,日本已贏得了19枚奧運會和世錦賽獎牌,而相比之下,美國僅有4枚獎牌入帳(非洲雙雄相加是40枚)。2015年,日本的馬拉松完賽人數也是世界上最多的(559991人)。其實,在大阪長大並不比在密爾沃基長大更具優勢——那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呢?
1、高里程訓練,跑更多的路
雖然日本選手並沒有單一的訓練方式,但高里程是共同的主題。有時,精英選手每週要跑超過200英里(約322km)。據2屆奧運金牌得主有森裕子回憶,她在備戰某屆奧運會期間,曾進行過這樣的魔鬼訓練:一天內連做2次20K時間測試,早上一個下午一個,第二天接著再跑一個31英里(約49.9km)。
伴隨高里程訓練的是自願的像所需一樣輕鬆的恢復跑,有時就像散步一樣慢。其目標是讓疲勞的雙腿再走上一段長距離。雖然絕大多數人不能每週200英里(約322km)或每月1000km,但慢速能讓你在不間斷的情況下跑得更遠。在下次馬拉松備戰前,嘗試為期4周的訓練——忘掉配速,就看看自己能跑多遠。(提示:每週增加的里程數最多為之前的50%。)
日本選手在半馬和全馬方面的成功反襯了他們在短距離上的劣勢,所以如果你的目標是5K的PR,那就別這麼練了。
2、投入很多很多的努力
在開始備戰2007年世錦賽馬拉松的早期,一名日本教練讓他的跑者們連續20天,每天4點鐘吃早飯。這並沒有太多不便——在日本人的詞典裡“努力”是最受歡迎的詞。有個實例:日本跑者以在跑道上進行1英里(約1.61km)或2英里(約3.22km)甚至更多的繞圈來做長跑訓練而聞名。這是精神上的磨礪,同時也訓練了他們的配速判斷。
3、用最刻苦的方式練習接力
馬拉松很流行,但日本跑圈真正的焦點是“驛傳”——一種長距離的公路接力賽。在《跑者之路(The Way of the Runner)》一書中,作者這樣描寫了日本跑步文化:驛傳體現了日本人所重視的群體和諧的概念。你是為團隊而跑,而不是為個人榮耀。因此,在這些接力賽中,日本跑者的成績有時比相應距離的國家紀錄還要快。
在美國, 每年也有大量的公路和越野接力賽。如果你擔心比賽不夠艱苦刺激,那就加入人數較少的團隊,這樣就能多跑點兒距離。
你會在個人比賽中得到報償。在98年的曼谷亞運會上,在最後的直道甩掉卡達選手獲得萬米冠軍的高尾憲司表示:“我會獲勝源於驛傳訓練。在驛傳中,你絕不會讓任何人超過。”
以上內容整理自新浪跑步 作者: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