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蟻M1微單雙鏡頭套機到底怎麼樣?
開箱與產品外觀
先來看看產品外觀。從包裝與外形設計可以看得出,小蟻公司想盡可能提高產品的Bigger。
光看外觀,似乎是達到目標了的,類似徠卡的紅黑經典配色還是挺好看的。螢幕熄屏時鏡面感讓你上手時對這部小機器印象還不錯。開機後真實螢幕面積讓你有種預期外的失望,嗯,樂視ID無邊框相機版。同時,塑膠感較強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槽點。
理論畫質簡測
小蟻微單最引人注目的,其實是它使用的是一塊索尼 IMX269 感測器,這塊2015年發佈的感測器基本上算是最高水準的M43感測器之一,目前除了小蟻M1,還有松下GX8 和奧林巴斯E-M1 MKII有在使用。尤其後者,是一款售價15000元的旗艦級M43相機。
有了一塊值得期待的感測器只是第一步,實際情況還要看廠家的設計功力,畢竟國內做相機幾乎都要從零開始。那麼,小蟻M1的實際畫質如何?讓我們在實驗室裡對她做一些測試。
小蟻微單相機M1的畫質數據我們已經錄入了蘭拓相機測評資料庫,歡迎大家前往//database.irentals.cn/ 進行查看,或點擊本文最後的“查看全文”即可跳轉訪問。
簡要的畫質測試報告如下,在我們資料庫當中與它畫幅相同的機型也只有奧林巴斯的E-M5(雖然有點老,但也算經典M43型號),我們便採用這款機型來對比進行畫質簡評。如想與其他產品進行對比,請按照上述方式前往官網資料庫進行比對。
▼ 理論動態範圍測試:
可以看到在1/60秒曝光的情況下小蟻M1 動態範圍有所領先(算上圖元差異實際優勢更大)。但是早30秒曝光情況下反而被E-M5反超,考慮到小蟻M1並沒有機身防抖而奧林柏斯E-M5有,這個情況可能反映了小蟻對於CMOS的調整還欠缺經驗吧。同時,小蟻M1在工作的時候發熱也比較大,這兩者之間應該存在一定的關聯。
▼ 高ISO畫質測試:
(30dB參考信噪比的測試結果,其他結果請去官網資料庫查看)
從實測資料來看採用了索尼 IMX269感測器的小蟻M1,高ISO畫質提升還是蠻明顯的,甚至接近了佳能70D的水準(兩者的感光面積比為1.5:1,比相似比的平方4/2.56≈1.57要小一些,因為M43是4:3的底,而根據均值不等式同對角線長度的矩形越接近正方形其實際面積越大)。當然受限於M43感測器的條件,跟最新一代的APS-C產品例如80D/D500/A6300 還是有相當的差距。
▼ 寬容度測試:
(30dB參考信噪比的測試結果,其他結果請去官網資料庫查看)
這裡的結果有些出乎意料,在動態範圍(本底雜訊)和高ISO性能(量子效率)全面領先E-M5的前提下,小蟻M1的寬容度實際上不如後者。仔細想了想可能有兩大原因:
奧林巴斯E-M5虛標ISO了。我們實測了一下二者的真實ISO,在設定為ISO200的情況下,小蟻M1的真實ISO基本上是準確的,而E-M5的真實ISO則只有107,也就是說同樣測試的是ISO200下的寬容度,小蟻M1是用ISO200去和E-M5的ISO107比較。
還可能是國產廠商第一次做這麼個東西,對於感測器的調校依然需要改進。
具體是哪個原因,可能還需要我們測試過其他基於IMX269的機型,才能作出相應的結論吧。
試用體驗
這次測試之前,我們曾經有幸“撫摸”過 小蟻M1。當時對其有別於其它相機的操作邏輯和緩慢的對焦速度印象深刻。對於全新的操作邏輯,可能需要多使用一陣才能更好的評價優劣,同時也聽聞最新小蟻M1固件已經優化了對焦速度,因此我們本次體驗環節也主要針對這兩點做一些評價。
對焦體驗
新版固件上手後第一時間就體驗了一下對焦,確實比上次體驗的有明顯提升,尤其是在光線好的環境下,感覺進步明顯。但是暗光拉風箱對不上的情況很多,光線稍差的情況下在街上抓拍相當困難。
然而,其對焦表現比起奧林巴斯/松下等近年發佈的M43產品仍然有較大差距。同時連續對焦功能也尚未成熟,我們在體驗中發現對速度稍快物品連續對焦的合焦率不高。參考採用同樣感測器的松下GX8 和奧林巴斯E-M1 MKII的對焦能力,我們認為小蟻M1的硬體尚有不少潛力有待開發團隊去挖掘。
畫質體驗
在拍攝體驗時我們發現,從小蟻螢幕看到的照片,尤其是在全屏模式,畫面會顯得很“虛”,但是放大查看又發現並未跑焦,對此我們懷疑是顯示上有一點BUG。因為這導致對畫質預期較低,所以圖片導入電腦上時反而有驚喜。
小蟻 12-40mm F3.5-5.6 是隨機發佈的套頭,據說採用了多片特殊鏡片,實際拍攝對焦速度較快,中心成像還不錯,極限邊緣表現一般,不帶防抖功能。
F7.1 1/200 ISO 200
F7.1 1/100 ISO 400
F3.5 1/100 iso 200
小蟻 42.5mm F1.8鏡頭是同時發佈的一隻廉價定焦頭,設計目的和佳能尼康的小痰盂應該類似,就是能讓大家很容易的體驗到大光圈定焦的魅力。實際體驗中感覺這只頭雖然有個槽點滿滿的假對焦環環設計——就是鏡頭上看著像有對焦環,實際上你是扭不動的,也就是它不能手動對焦,以及比較嚴重的色散問題。但是成像畫質尚可,提供的微距模式也增加了一定的可玩性。
F3.51/100 ISO 200
F2.2 1/125 ISO 400
F3.2 1/125 ISO 500
F3.5 1/80 ISO 400
操作邏輯
在習慣單反帶來純工具式的高效操作方式後,剛開始使用小蟻時對於點擊螢幕操作設置是很不習慣,這完全是兩種操作邏輯。
但是稍微習慣一下以後感覺,小蟻微單這樣整體更接近智慧手機的操作似乎也並非不可取,對從剛剛從手機轉換過來的入門新手來說,小蟻的操作邏輯會讓他們很容易上手。
既然把手機邏輯帶入相機,手機使用的很多重要指標也會成為考驗小蟻微單的重要一環。在未來新產品把這塊螢幕的交互和顯示做得接近手機,可能比畫質和續航的提升對小蟻來說更加重要。
開關機鍵和快門按鈕集成在一起放置在食指附近,相當方便。握手雖然偏小,但凹槽和後背拇指突出的指柄能讓你穩妥的握住機器。
重播鍵和對焦模式鍵偏下單手按不太持機穩妥,在重播模式下對焦鍵是刪除,按下後還需另一隻手伸來觸屏確定(完全可以更新個固件,加入再次按刪除鍵直接刪除的可選菜單)。
整個一套操作下來基本沒有讓你單手操作重播刪除的意思,個人認為這對便攜型相機來說有點可惜,很多時候你真的就是開著自動擋拍攝重播刪除,一隻手能完成的活真沒必要兩隻手(兩隻手端好了下意識會找取景器,然而並沒有)。
模式轉盤中間嵌入錄影鍵按鈕造型好看,可是將機器交給不玩攝影的朋友使用時經常發生把錄影當快門的尷尬情況。
上方的雙波輪除了模式轉盤外,更多時候是擔任了當前介面快速操作的任務,其他細分的具體選擇依賴左右滑動調出二級功能表(手機觸控式螢幕操作邏輯),這樣的設置對小白用戶十分友好,掃一眼說明書就能快速上手。
我很喜歡小蟻這個電池後蓋,外表看起來任然是服從與整機一體性的設計風格。但我也是第一次見到打開後蓋電池直接彈出來的構造(彈簧彈出,關蓋壓實,沒有防止電池直接掉出來的裝置)。
大師模式是一個很好用的功能,畢竟對於我等技術宅來說,偶爾拍拍人像時怎麼教妹紙擺姿一直是個大難題——不由得想起曾經購買過的《擺姿大全》,《100個經典POSE》等書。小蟻大師模式下提供的擺姿線條範本很好的解決了這個通點。雖然現在範本數量還不多,不過相信未來會很快增加更多的可選範本。
總結
文章寫完一看,發現吐槽似乎有點多...然而我們覺得,槽點說的多也是確實對這個產品抱有期待。從零開始開發一款數碼相機不是一件易事,熟悉蘭拓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們並不是毫無原則支援國產的。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能有新鮮血液注入相機市場都是令人期待和值得鼓勵的,希望新思維,新產品能給市場帶來改變。小蟻採用的感測器提供了目前為止不錯的理論畫質並且具備不錯的提升潛力,目前我們發現的其中大多數問題都是軟體優化能夠解決的。同時小蟻微單設計了一套極為簡單的固件升級流程,也可以看出小蟻要把互聯網快速反覆運算的模式運用到相機的思路。
小蟻的這次嘗試,目前為止距離優秀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們仍然期待它的未來,並且現在小蟻M1機身+12-40套頭+42.5 1.8定焦的雙頭套裝只賣2999還包郵,你還要啥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