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近十年最好的電影,終於要上映了
眼看馮導的
[我不是潘金蓮]
就要上映了
看過“未刪減版”的小編
就跟大家聊一聊
這個畫幅奇怪的電影
▲[非誠勿擾]結尾無縫銜接
“潘金蓮”的圓形畫幅
▼
[我不是潘金蓮]主要講了農村婦女李雪蓮,因為房子與丈夫假離婚,卻變成真離婚。從鎮到鄉,從市到省,再到首都,李雪蓮一路告狀,與形形色色的男人打交道。問題也由最初的離婚案,演變為洗白前夫對自己“潘金蓮”的污蔑的故事。
電影放映後,環球網放出這樣一個大標題,足見馮導這次作品的衝擊力。
收穫好評的同時,“潘金蓮”將遭刪減的傳言同樣引起廣泛關注。
所以,這“潘金蓮”到底是個什麼片,為何有刪減與未刪減之分?!
首先,影片開拍前曾鬧過一出選角風波,網友瘋傳陳道明搭白百何,沒想最後落在範冰冰頭上。
范冰冰上次跟馮導合作還得是2003年的[手機]。
巧,也是劉震雲的劇本。
捕風捉影的事暫且不談,電影原本定檔9月30日,大海報都貼到了街邊路口商業圈。9月13號還在北京傳媒大學舉辦了一場觀影會,也就是小編看的那場。
當天放映未見龍標,馮導回,此版本就是上映版本。
傳媒大學一站結束後,劇組先後亮相多倫多、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還拿了費比西獎跟金貝殼。
同時間,成都後面的路演活動也被取消,電影改檔11月18日。
外界開始猜測“是不是電影未過審”,“沒龍標不能參加國際電影節呀”......
馮導發朋友圈回應,想要燒燙11月票房,但也只是避重就輕:
不久宣傳鬆口說,“公映版本沒有大區別”,可以簡單理解為“刪了一點點”(而那時影片還有60多處審查意見待處理)
但小編可以保證,刪的絕對不是激情戲!
因為,預告中這段激情戲被馮導處理的充滿戲劇性。
並無像[王朝的女人]那種將鏡頭直對胸、腿:
馮導自己都說了,“床戲這東西你弄了,也不讓你播。想拿審查制度可容忍的床戲當招牌,還不比門戶網站彈出來的那些照片呢”
相反,床戲的大部分鏡頭都給了石頭爸爸,郭濤每一次被推開,都會脫下身上的一件衣服,簡直戲謔。
▼
那既然刪的不是激情戲,還能是刪什麼?!
這麼一張劇照擺在這,相信大家都明白:
戲份刪減對應著調檔。
前幾天, 賈樟柯、李安、馮小剛“三方對談”。
馮導解釋了上面那條朋友圈,“電影局的宏森局長跟我說,國慶檔太熱了,去11月吧。”
結果......大家都來湊熱鬧了。(心疼馮導1秒鐘)
▼
雖然這一路
坎(tan)坎(te)坷(bu)坷(an)
但好在[我不是潘金蓮]
這次如期上映
我們才有機會說說
這個別致的圓形畫幅
預告一出,不少人就開始研究:
圓形畫幅究竟有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更有刨根問底的學究派,舉例說明,馮小剛並不是第一個在大銀幕上畫圓的導演。
1960年,特呂弗在[射殺鋼琴師]中表露出對圓形的好奇。
[路西法]是第一個使用圓形畫幅的電影,導演說這是他“想像上帝造物之前的生存的樣子,只能用一個圓來展現”。
然而,小編只想說。藝術創造,有時候是靈光一閃,有時是主觀表達,有時則是單純的,任性。既然不是編小學語文課本,想那麼多幹嘛,頭疼。
那次傳媒大學場的映後交流,馮導也講到了這次“吃螃蟹”的經歷。
原因是[老炮兒]的導演管虎給馮導推薦了部電影,賽維爾·多蘭的[媽咪]。
影片用1:1的正方形畫幅展現單親家庭中溫暖且深刻的母子關係。
開始看到正方形,馮導還以為自己的播放機壞了。
慢慢的,他就琢磨出其中的好,因為方形鏡頭可將觀眾視線集中在人物的面部表情。
其實這點跟李安的4K、120幀同理,李安在創作中一直認為,人物細膩的面部表情所表現的情感,能夠打動觀眾。
▲ [比利·林恩]選擇用高幀加面部特寫
展現人物角色細膩的表情變化
後來,馮導就頗任性地跟攝影羅攀商量。一把年紀了,也想當回新人導演,做點出格的事。人家是方的,那我們弄個圓的吧。
正好中國有圓形團扇這麼一個歷史文化。
▲團扇畫
其實最開始,小編跟多數人都有一樣的疑問,難道這電影全是圓的?!
其實並不是哦~~
像[媽咪]一樣,[我不是潘金蓮]也有畫幅的改變。
[媽咪]在高☆禁☆潮處設置了有兩次變屏,借男孩之手將1:1的畫幅拉伸開來:
[我不是潘金蓮]的變屏設置在李雪蓮進京告狀的路上,從江西婺源到北京,長途客車穿過隧道,畫面也隨隧道盡頭的光源慢慢擴大,變成正方形:
而且,這也成了電影中一個有趣的設定。就是李雪蓮一到北京,畫幅就變方!難道是上北京告狀讓人很方嗎?
馮導的回答是,“因為北京是一個權力跟規則的地方”。
有人說,圓形畫幅能讓觀眾跟著人物走。
沒錯,不只是觀眾,就連鏡頭也要跟著人物走。
圓形的構圖確實新穎,同時賦予影片獨特韻味,但避免不了挑戰觀影習慣所帶來的不適,甚至有一種窺視的趕腳,再加上馮導的畫外音,好似真的把觀眾當成坐椅子上看戲的人。
▲片中官員們在看的戲,《三岔口》
▼
簡單瞭解圓形畫幅後
終可以回歸故事本身
[我不是潘金蓮]改編自劉震雲同名小說,曾取名[我叫李雪蓮]。
劇本在改編過程中,剔去了原著中最為辛辣的部分。即便這樣,故事在報廢鏡頭跟強烈鼓點的揉捏下,仍清晰流暢。
演員表中,除唯一女主角李雪蓮,其餘都是清一色的男演員。
角色名字也都簡單直白,極具諷刺意味。
像大鵬飾演的基層法官,王公道;趙立新飾演的老縣長,史為民;於和偉飾演的新縣長,鄭重;最搞笑的應該是張譯飾演的法院審判長,賈聰明。
賈聰明是一個韋小寶式的人物,為仕途官升賣弄小聰明。結果失敗,還把縣長跟市長搞成了笑話。
整個故事的開始,是李雪蓮拿納豆到法官王公道家求辦事。
就像馮導說的,這故事只能發生在中國。因為中國人習慣人情辦事,送禮、吃飯、攀親戚。
▲“後山嶺的陳阿大是你表舅吧,陳阿大他老婆的娘家是崔家塢的,我姨家有一個表妹嫁給了陳阿大他老婆的妹妹的婆家的一個叔伯侄子。算起來,咱們還是親戚嘞”
然而,王公道實在無法理解,本已離婚了的李雪蓮,為何還要結婚再離婚。
事件一次次升級,如同滾雪球,政府官員之間不斷推脫,甚至出現“這次絕對不是公款吃喝”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對話。然而,李雪蓮則成了人人避之,人人勸之的“釘子戶”。
領導要來視察,評比文明城市,偏偏這時候,李雪蓮來告冤。本是百姓父母官的縣長史為民,卻假裝自己不是縣長......
李雪蓮孑身一人,伸冤無門,因為結婚時不是處☆禁☆女,還被叫做潘金蓮。這一肚子的苦水,無處可倒,便起了殺心,想用身體跟老相好做交易,來殺掉前夫跟這些捂著烏紗帽的官兒爺們。
“親愛的,你覺得我這生意值嗎?我弄你一次,要殺五個人”
這種底層人民的荒誕生活也就只能發生在中國。
結尾處範偉的出現,算是影片的點睛之筆。
這個有點現實,有點自私的果園老農,改變了李雪蓮的未來。
以及後面劇情的反轉,解釋了李雪蓮為何執拗於告狀的真正原因,顛覆了觀眾對於這個角色的所有既定的想像。
▼
“
所以,畫風奇特、故事幽默荒誕的[我不是潘金蓮],在爆米花成堆的11月裡面,也算是一股清流了。雖然這次不同于馮導以往的京味喜劇,但卻最接地氣,每一個笑點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很容易挑起共鳴。
不止幽默,導演把官僚那一套拍得真真的,坊間流傳的人大會場那精細的現場佈置都放在了電影裡。這麼一本正經地反諷,確實有想法。難怪他說,快60歲了,想拍點年輕時候不敢拍的。
PS:不要再問小編范爺演技怎麼樣,這樣的問題!
馮導自己都說了:
“找公認的演得好的女演員來演,得獎了,跟我有關係嗎?我要是找了一個大家都覺得不行的,在我的指導下演了,得了獎了,那就跟我有關係了嘛!”
來自看電影全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