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漫漫歷史長河 淺談:口脂與唇妝

這兩年口紅這個議題似乎領一時之風騷,從一開始半玩笑的姨媽色,到後來的斬男色,以及男友送女友的全套星光YLS,甚至連擁有幾支口紅都有了級別區分,說到口紅,這對於曾經的中國人而言,卻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中國把唇膏類化妝品稱之為口脂或唇脂,漢代《急就篇》中“脂”條中,即解釋,“脂謂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膩理也”,套現在的說法,就是脂分指面霜和潤唇膏,當時脂的成分主要是從牛髓等動物脂肪中提煉並結合如丁香、蘇合香、霍香等香料所制,所以漢字中會使用了“脂”來指代此類化妝品,口脂中還要加入朱砂等成份。

口脂興于秦漢,而盛於唐朝,當時的口紅已經有不同的顏色了,比如在《外台秘要方》中就談到,當時的口紅分成紫口脂,肉色口脂以及朱色口脂,就跟今天口紅中不同色系相似,當時的口脂盛放的方法有兩類,一種是管狀的,著名的《鶯鶯傳》中就提到,張生從京城給鶯鶯捎來禮物,其中有一樣是口脂五寸,其實男生給女生送口紅討其歡心這種事,很久很久以前就發生了。

唐開元末期,楊會墓壁畫中梳妝的女子,手中拿著一隻口脂(即今天的口紅)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另一類則是盛在盒子裡,比較常見的,一種是蛤貝,這種貝殼在古代一直被認為是可以用來放置化妝品的天然容器,唐代甚至還有使用金銀製作的蛤形脂胭盒,蛤蜊油應該算是這類化妝品在中國的最後形態,而日本傳統化妝中的京紅,還有放置在蛤貝當中的。另一些則放在各種材質的盒子裡,比如磁盒或玉盒當中,像《紅樓夢》中有一個細節,說平兒挨鳳姐罵,哭花了臉妝,然後寶玉就讓她到怡紅院補妝,使用的胭脂是放在白玉盒子裡用花露蒸過的,鮮豔異常又甜香滿頰。不過後來另有一種胭脂棉或胭脂紙,將紙或棉浸花汁而成,使用的時候用水浸潤。

清代 金質龍紋胭脂盒清代 金質龍紋胭脂盒

清晚期 琺瑯瓜形胭脂盒清晚期 琺瑯瓜形胭脂盒

下一頁:將為你具體細說各朝各代女子的百變唇妝

從實物圖像上看,漢代的唇妝顯的自然飽滿,不過有一點,在古代,口脂事實上也同時作為腮紅在使用,所以前面講的平兒補妝,是用簪子挑胭脂膏子,然後點在唇上抹開,然後將膏子放在手心處打腮紅,但看起來,漢代的時候,女人是不打腮紅的。

而到了唐代,女人對於紅妝的熱愛則達到了頂點,她們往臉上塗的胭脂的濃豔,足以與法國大革命前的波旁王朝相毗美了,唐代女性喜歡將嘴唇畫的看上去非常小的感覺,所謂的“朱唇一點桃花殷”,口脂都集中在中間的位置,在唐代早期,兩腮通向眼瞼處打一層較為淡薄的胭脂,這種情況應該一直持續到了中宗時代,而到了玄宗時代,不僅唇形的部分畫的更加小而豐滿,象盛開的花瓣,兩腮的胭脂也打的又多又濃,幾乎鋪陳了整個臉蛋,當時女性因為塗抹大量的胭脂,以至於汗流出來都是紅色的,比如說楊貴妃,當時人頗為風雅的稱之為“紅汗”。中晚唐以後,塗抹大量胭脂的風氣不再,當時的化妝似乎與亂世的氛圍特別吻合,元和時代一度流行烏唇八字眉,這類唇色即今天的棕色系。

宋代流行的是較為清淡的化妝,這種風氣一直持到到明代以及清代早期,在這些時段並不提倡過份醒目的形式,而唇妝也同時轉為某種較為自然的狀態,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女子開始流行一種只畫下唇的唇妝,隨著時間的推移,原來下唇塗滿,到了晚清以後則越塗越小,只剩下下唇中央的一點唇了。

清雍正時代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之撚珠觀貓局部女子的化妝代表了從晚明到清早期的化妝趨勢,清淺又不失嬌媚的唇妝。

傳統的口脂與唇妝在民國隨著西方時尚的衝擊,日漸萎縮,其實回頭看中國人對唇妝的熱愛並不遜於西方,據《清異穀》所說,晚唐時代根據唇形的不同,色彩的不同,唇妝有各種不同的稱謂,如石榴嬌、萬金紅、聖檀心、露珠兒、洛兒殷、小朱龍、格雙唐,猩猩暈等等,想想如果今天有人用這些稱謂做一系列口紅,應該也是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