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的話,何時該聽?何時不該聽?
【一】
內行,外行,誰預測更准?
1984年,《經濟學人》進行了一項研究:
他們讓4組人預測未來10年內的經濟發展前景,這4組人分別是4個財政部前部長、4個跨國公司總裁、4個牛津大學的學生以及4個倫敦的清潔工。
每組問題都一樣:
通貨膨脹的未來趨勢如何?
經濟增長速度的未來趨勢如何?
英鎊與美元的匯率的未來趨勢如何?
新加坡的人均GDP何時會趕超澳大利亞?
你認為誰的預測會最準確?
精讀讀友們,請投完票後再往下看。看看你的判斷准不准。
10年後,該雜誌回顧了這4組人的預言,他們想知道誰的預言最准。
最後證明,得分最高的是清潔工組,得分最低的則是財政部前部長組。
有時候,在專家所謂擅長的領域,其實還不如外行。
【二】
專家說的都是真話嗎?
關於黑巧克力,以下一些專家的觀點,你認為對不對?
黑巧克力能預防感冒。
黑巧克力能抑制食欲、幫助減肥。
黑巧克力對人的心臟有好處。
從“知識”層面來說,確實如此。但事實證明,支撐該說法的研究主要是由某些食品公司贊助的。實際上,在製作黑巧克力時,廠商通常會去除其中有益於心臟健康的化學物質黃烷醇,因為其味道偏苦。
這樣一來,我們最終購買的黑巧克力,又有多少能真的有益健康呢?
在你根據專家的建議,指導自己的行為、生活前,有必要先看看下面的調查結果:
1/3以上的科學家承認“迫于資助方的壓力,他們改變了研究的設計模式、方法”。
1/3以上的科學家承認“迫于資助方的壓力,他們改變了研究的設計模式、方法和結果”。
學術界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專家的說法越忠於實際,他被公眾無條件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小。
所以,判斷專家說的是不是全是真話,你不妨看看贊助商是誰。
【三】
為什麼電擊要人命,還會照做?
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1961年做了一個試驗:
試驗中讓一位受試者對玻璃窗另一側的一個人實施電擊,並逐漸增加電壓。從15伏開始,然後是30伏、45伏,以此類推,直到幾乎致命的450伏。
即使受折磨的那個人痛得大喊大叫,渾身顫抖(事實上沒有電流,那只是一位演員),受試者想中斷實驗,但只要米爾格拉姆平靜地說“請繼續,實驗要求這樣做”,大多數人就會繼續做下去。
最後,半數以上的受試者將電壓升到了最高。
為什麼被電擊的人那麼痛苦,大多數人還是聽從了研究員的指令?
因為,受試者沒辦法公然違抗權威,也就是那些穿實驗室大褂的研究員。在面對權威時,我們的獨立思考就會不由自主地矮一截。
雖然很多時候,權威其實並不一定都是“正確答案”。但我們在面對專家的意見時,就會比面對其他普通人的意見更不小心,我們會習慣性地服從權威,就像小時候聽父母和老師話的孩子一樣。
其實,習慣性地服從權威,往往是因為我們自己“思考懶惰”。
【四】
盲目服從權威有什麼危險?
過於迷信權威,還有可能釀成大錯。
美國有一名患者右耳感染發炎,醫生給他開了滴劑,讓他點入右耳。
但他在處方上並未把“右耳”(right ear)這個詞寫完整,而是用了個縮寫“Rear”(rear在英文中有“後部”的意思)。
護士看到處方,便立刻把規定的藥水劑量點入了患者的肛門。
顯然,耳朵痛卻對肛門下藥,實在不合情理,但不管是患者還是護士,都沒有絲毫的懷疑,最終對患者造成的危害也可想而知。
有研究表明醫生的誤診概率是1/6,因為誤診,12個患者中就會有1人死在醫院。
坦普爾大學的藥學教授科恩總結道:一起又一起的醫療用藥失當案例,多是由於患者、護士、藥劑師和其他醫護人員過於迷信權威,沒有對處方提出懷疑而導致的。
【五】
如何挑選專家?
作家赫茲給了以下5點建議:
第一,做一切能做的事,變成自己的專家。
第二,不要盲目跟從主流看法。歷史上,有許多非主流看法最後都變成主流看法。
第三,查看專家的記錄。要想方設法知道該專家到底有多擅長他的工作。
第四,要找那些承認自己有認知局限,而不是一味自信的專家。通常,絕對的確定性便是自負掩蓋思維光芒的標誌。
第五,不要因為專家的分析與自己相信的東西不謀而合,或他們的建議正合你的心意就選定他們。
總的來說,專家並不是一個同質群體,他們的看法、意識形態和能力均有所區別。可能的話,盡可能去搜集各種專家的看法,多聽一些不同專家的說法,再做決定。
【六】
內行、外行專家雙管齊下
請看下面一則歷史故事:
1986年,切爾諾貝利發生了嚴重的核洩露事故。英國政府開始擔心切爾諾貝利的放射性沉降物會落到地上,對坎布里亞郡的羊群造成影響。於是他們派出了一隻著名的核專家隊伍到坎布里亞郡進行評估。
專家根據沉降物無法滲透進低地的鹼性黏土中,而得出羊群不會受到影響的結論。
但坎布里亞郡的每個牧羊人都知道,羊群也會到高地的山上吃草,而那裡的土壤不是鹼性黏土,而是酸性泥炭土。牧羊人試圖和當局及科學家分享經驗,但他們都拒絕聽取意見。
直到幾周後,放射性物質並沒有減少,政府才不得不承認那些專家是錯的,牧羊人是對的。
如果不是那些牧羊人,帶有輻射的羊肉也許就被端上了英國人的飯桌。
這便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雷德里希所說的“當地”知識,即住在該地的居民具有的智慧。我們可將這類人稱為“外行專家”。
在西方醫學史上,有很多突破性的發展,其中包括新藥的發明,如嗎啡、奎寧、阿司匹林等,都不是由博士在實驗室發明的,而是來自原住民的生活經歷。
當你需要搜集資訊或決策時,不妨拓寬尋找專家的領域,將傳統專家和外行專家兩者結合起來,以發揮最大效用。
【七】
為什麼要敢於質疑權威?
如果達爾文不敢質疑傳統的宗教信仰,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進化論》。
如果伽利略不敢質疑亞里斯多德的“落體運動法則”,就不可能確立正確的“自由落體定律”。
如果我國卓越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不敢質疑蘇聯專家對中國地質構造的考察結論,就不可能首先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為新中國找到第一口油井。
一味迷信權威,我們就會喪失自我思考能力,行動就會不自覺地被專家們的論斷所束縛。不論任何事情,我們首先要相信自己,堅持自己的想法,才能跳出框框,發現新道路。
不輕信專家的話並非是狂妄自大,而是在尊重權威的情況下,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和敢於懷疑的心,只有自己才是決策的主人。
【拓展閱讀】
如何刷出你的最強大腦,你可以參閱以下書目:
①《學會提問》
該書被評為批判性思維領域“聖經”之作!(豆瓣評分8.5)
②《思考,快與慢》
該書受到著名經濟學專家巴曙松與知名地產商任志強的推薦。(豆瓣評分8.3)
③《金字塔原理》
該書常年名列各國暢銷書排行榜前茅。(豆瓣評分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