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小米MIX 的兩種解釋

2016 年 10 月 25 日,小米發佈會開場僅 50 分鐘,雷軍便介紹完了小米Note 2,這讓現場氣氛突然有些微妙。以兩小時算,小米VR 不可能撐得住剩下的時間,而按照正常邏輯,主角不應該是最後登場嗎?

然後,小米MIX 發佈,一次次不需要引導的歡呼撲面而來。

有人說,這讓他們想起了 5 年前的那場發佈會。不需要精緻的話術,也不需要鋪墊,所有東西都看上去那麼糙,但的確很酷很熱血。

這對雷軍來說太重要了。

小米的 Slogan 很久前就換成了“探索黑科技,小米為發燒而生”,充滿了對技術的嚮往。但互聯網語境偏於刻奇,“黑科技”甫一亮相,便遭遇了與“情懷”相似的待遇,尤其在小米5 挾裹 10 項黑科技發佈之後,鋪天蓋地的幾乎全是冷嘲熱諷。

總之,小米已經很久沒這麼酷了。 

未來的小米

發佈會結束後,雷軍罕見地在第一時間接受了各路採訪,焦點始終是小米MIX。

據他透露,小米MIX 立項於 2015 年年初,給團隊下的命令是“不考慮量產、不考慮成本”;耗資幾千萬,現在的良品率不到 10%,3499 元的售價雖不至於虧損,但依然是貼著成本在賣。

那麼,雷軍到底圖什麼?以既得利益歸因,似乎輿論回暖最為現實。不過有一個前提是:小米MIX 不能是一台 PPT 手機,只讓叫好,不讓叫座。而這就需要從“良率不到 10%”開始說起。

良率不到 10% 是什麼概念?一位深諳手機生產的供應鏈主管告訴雷鋒網:

“市面上的手機,一般產品直通百分率不到 95% 是不可以生產的,可能金屬件沒有(達到),但組裝肯定有。關鍵看他這個 10% 良率指的是哪個,我想是陶瓷的良率。”

值得一提的是,單個環節的良率會直接影響整機,但這並不意味著一步錯滿盤皆輸,一台手機上有近 2000 個元件,而其中大部分都非常成熟。

另外,即使是良品率很低的元件,也大多會回爐重造,要不要使用同樣是頂級供應商的“回收料”,這也是考驗決策者價值取向的地方。

從雷軍的態度來看,對於小米MIX,他是抵觸“成本優先,量產優先”這套邏輯的。不過,事情絕不是單方面的價值取向這麼簡單,要不然也不會出現:即使不會賣一台虧一台,即使黃牛把小米MIX 的價格炒得很高,即使媒體輿論一路高歌,小米仍表示“貨不會很多”。

索尼前產品經理 Nick 告訴雷鋒網,多年前,索尼最開始做金屬邊框的時候,良品率只有 40%,供應商不願意做,哪怕價格談到了原來的兩倍,對方依然興趣索然:

“因為頂級供應商的資源有限,良品率低一方面會使得廠商的議價權很弱,另一方面,則直接導致產能不足。。”

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米MIX 的最終出貨量與其主觀意願並沒有太大關係,它的使命是挽回品牌形象。效果顯而易見,至少比當年肩負同樣使命的小米Note 要好很多。

未來的手機

除了形象工程以外,小米MIX 還有另一種可能。

發佈會結束之後,不止一位想要入手的互聯網從業人士向雷鋒網表示,這樣的設計看上去很驚豔,但又感覺很沒安全感。具象一點便是:誤差率會不會很高;聽筒效果會不會打折扣;6.4 吋是不是太誇張了;會不會很容易碎屏...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容易給出,但對問題的出發點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意義。2007 年約伯斯發佈 iPhone 的時候,獲得過數倍於此的質疑:

iPhone 居然不支援協力廠商擴展軟體;居然只能在 EDGE 網路下運行(上網速度慢);居然不能換電池,而其中最被詬病的還有,居然沒有實體鍵盤。

而今天,“約伯斯重新定義了手機”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

當然,這並不是說雷軍又開啟了一次輪回,人們卻對此後知後覺。只是在很多時候,消費者的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而對雷軍來說,把小米做成功顯然要比賺錢重要。4 年前他接受記者採訪時便說:“我四十多歲了,該有的也都有了。這(小米)是我人生中最後一件事情,幹完拉倒!”

雖然無法獲悉他對小米成功的定義是什麼,越來越大的盤面也讓公眾對小米的認知日益模糊,但是到目前為止,小米手機的成敗依然很關鍵。所以當發佈會進入下半場,他問“未來的手機是什麼樣的”時,我們或許應該相信,他這句話是認真的,而小米MIX 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