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騰聚創16線雷射雷達公開路測,下一步:固態雷射雷達
今年國慶日期間,速騰聚創宣佈推出了國內首個應用于無人駕駛汽車的16線混合固態雷射雷達RS-LiDAR;10月28日,速騰聚創對外公開了這款雷射雷達,並進行了初期的路測,這也是國產雷射雷達首次進行公開展示和測試。
速騰聚創CEO邱純鑫表示,這次路測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驗證在實際道路運行過程中的資料獲取效果,第二個目的是對公司開發的路況識別系統進行實測和調優。
路測地點選擇在了深圳的一條主幹道上,雷鋒網體驗了整個過程。汽車行駛時,速騰聚創RS-LiDAR雷射雷達採集的即時點雲資料會在大的顯示幕上得到展示,這些資料包括周圍路面的車輛、車道線、行人以及障礙物等,另外通過深度學習演算法,系統可以識別目標物體並且做出標識。
除了硬體,速騰聚創還展示了一套軟體演算法
眾所周知,自動駕駛或者是無人駕駛幾個核心的要素就是高精度地圖、環境感知、決策規劃以及車輛控制,而環境感知的作用是向其它幾個部分提供基礎資料,這也是速騰聚創現在正在做的工作。據介紹,這次進行路測的RS-LiDAR採用了混合固態的形態,測量距離為100米,精度達到了2cm,垂直30度(±15度),即時出點數32萬點每秒。如果從這些參數來看,RS-LiDAR的性能還有優於Velodyne的16線產品。
當然,多線鐳射雷的技術門檻不僅體現在硬體上,它需要光學系統、高速資料處理技術、點雲演算法以及電機控制技術的相互協調,才能獲取、處理分析2.5D甚至是3D的資料。近兩年,隨著無人駕駛汽車概念的普及,研發多線雷射雷達廠商在逐漸增多,但看似繁榮的現象背後也存在一個問題:在這些企業中,既能做好硬體,又能把點雲演算法做好的寥寥無幾。
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如果雷射雷達廠商不針對原始資料做處理,那麼整車廠商的壓力就非常大。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安裝的感測器遠不只一兩種,除了雷射雷達和攝像頭之外,通常還會有毫米波雷達、IMU以及其它溫濕度感測器等作為輔助,這些感測器採集的資料量堆積在一起後,處理的難度也會大大提升。
邱純鑫介紹,目前,速騰聚創團隊有80多人,其中有一半做雷射雷達硬體,另一半就是從事軟體演算法的研發。隨著RS-LiDAR和其演算法平臺的上線,這家公司已經能向下游整車廠商同時提供雷射雷達和經過演算法處理後的資料,例如,雷射雷達和攝像頭採集到路面資料後,通過演算法就能夠同時計算目標物體的距離和速度,即達到動態物體追蹤的效果,這可以簡化整車廠的工作量。
就服務于整車廠的雷射雷達廠商而言,速騰聚創同時具備硬體和點雲資料後處理演算法的研發能力是一個優勢。
為何是16線?
整車廠商和雷射雷達廠商都有一個線束選擇的問題,如國外的Velodyne和Ibeo等在8線、16線、32線以及64線雷射雷達產品線的佈局上都有差異。速騰聚創邱純鑫則解釋了他們為何會選擇16線的產品。
這次測試的小型16線混合固態雷射雷達是國內首個推向市場的實用化多線雷達,這和國外企業早先推出的32線和64線雷射雷達相比,不僅在技術路線和實現方案上更加領先,而且通過內部光機電結構的整體優化,配合成熟的點雲建模和輔助視覺演算法,能夠更好的達到實用要求,並且有效降低整體產品成本。
邱純鑫還告訴雷鋒網,現在越來越多的整車廠開始選擇多個掃線束耦合的方案,而外觀酷似大花盆的Velodyne 64線雷射雷達已經是一個雞肋產品。例如,你可以用四個16線的雷射雷達,通過演算法的整合就可以達到64線的效果,而線束少量產效果和成本價格也有優勢,所以多個混合固態16線雷射雷達耦合是目前應用的趨勢。
雷鋒網還瞭解到,速騰聚創現在的主要目標是量產16線混合固態雷射雷達,並且開始尋求和更多的汽車一級供應商(Tier1)以及車輛主機廠家進行聯合測試和開發產品,預計首批16線混合固態雷射雷達會在下個月開始出貨;另外,邱純鑫還表示,速騰聚創也會接受8線與32線雷射雷達的定制產品,但沒有研發64線產品的計畫。
下一步:從混合固態升級到固態
雖然,目前多線鐳射雷的應用還未普及,但產品未來的發展趨勢已經非常明朗。
今年5月,Mobileye推出了應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研發的視覺系統晶片,邱純鑫認為,業界同樣需要一款專門處理雷射雷達資料的晶片,並朝著固態雷射雷達的方向發展。
這種新形態的產品內部沒有機械旋轉部件(混合固態雷射雷達雖然看不到旋轉,但內部實際上是有機械旋轉部件的),其水準和垂直探測任務都是通過電子方式實現,這種設計最大的優勢是能減小產品體積並且可以降低成本。因此,固態化被認為是整個雷射雷達甚至是無人駕駛汽車行業的一大趨勢。
邱純鑫還透露,速騰聚創在固態雷射雷達上也有佈局,雖然之前內部有一個面向固態雷射雷達的相控陣列演算法團隊,但沒有涉及到硬體方向的工作,為此公司今年專門收購了一個固態雷射雷達的團隊,現在已經開始著手研發全新的固態雷射雷達,未來會有相應的產品推出。
毫無疑問,隨著速騰聚創等國內廠商推出成本更低、可落地應用的雷射雷達後,無人駕駛生態圈無論是整車廠還是高精度地圖提供商的技術門檻都將進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