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機情觀察室:今年旗艦機可能用的黑科技

【IT168 評測】如今有兩個詞在手機圈已經快被各大廠商玩壞,一是“情懷”、二就是“黑科技”。然情懷易講,而黑科技卻難做。即便強如蘋果,在iPhone7上“擠牙膏”似的更新反覆運算也讓我們明顯的感覺到,曾經幾年間高速發展的手機技術如今已漸行漸緩,甚至當同質化成為如今智慧機的常態。在日趨飽和的市場,消費升級與創新疲憊的矛盾,使得“黑科技”對於現階段略顯沉悶手機市場顯得更為重要。因而今天的機情觀察室,我們就來聊聊,在2017年的高端旗艦上,可能看到的那些“黑科技”。

1、超聲波指紋的發展

▲改變螢幕形態背後所需的變化

螢幕作為人與手機交互最直接的部分,其尺寸大小、外觀形態對用戶造成的使用體驗也不盡相同。譬如去年推出的小米MIX,除了改變螢幕本身形態對工藝提出更高的要求之外,在改變整個螢幕面板形態的之外,更麻煩的在於針對螢幕改變後引起其它結構的變化(比如徹底改變傳統話筒的語音傳輸方式、內置超聲波發聲器代替紅外感測器等)。根據目前上游產業鏈以及通過媒體曝光出對新品的預測來看,進一步提高屏占比無疑是接下來對手機形態方面最直接的明顯改變。而這其中,改變幅度最大的可能當屬新一代iPhone。

一直以來,大多數手機廠商在提升屏占比的這條路上都在不懈努力。在此之前,大多都是以縮短螢幕左右邊框的方式,使得螢幕看起來視野更加寬闊,比較極致的就是努比亞的Z11,利用玻璃的折射原理,通過將螢幕進行斜邊處理,通過改變螢幕邊緣弧度,折射出無邊框的感覺。而後,當螢幕的邊框已經縮短到當前工藝極限的時候,在OLED螢幕技術佈局已久的三星則推出曲面屏,通過改變螢幕形態達到增加螢幕可操控區域以及視覺美感的目的。而當螢幕左右兩邊的工藝暫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人們的眼光自然落在了螢幕上下兩端上。

▲小米5S上超聲波指紋模組特寫

而想要在螢幕上下兩端做出創新與左右螢幕邊框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我們都知道,對於當前的主流智慧手機,螢幕上部有前置攝像頭、各種感測器,底部涉及到螢幕排線的佈置與指紋模組的空間。因此,超聲波指紋的應用成了當前最靠譜的解決方案。關於超聲波指紋,其實大家並不感到陌生,在去年年初MWC上高通就發佈過這項技術:利用高解析度超聲波掃描指紋,根據超聲波在指紋的凸起與凹陷之間記錄指紋資訊,從而識別指紋資訊。之前在小米5S上也出現了可以量產且商用的成品,不過彼時的產品更像是一款半成品,對於外觀形態、識別率都沒有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態。

▲據傳iPhone8將有一個OLED的特殊版

無獨有偶,在晶片廠商之後,有部分指紋晶片廠商目前也已經可以做到商用階段的類似技術,可以將指紋識別模組配置在玻璃蓋板內層,而無需像傳統的電容式玻璃內層感測器那樣對玻璃蓋板進行按鍵凹槽工藝。不過這項技術目前只能穿透1mm的面板厚度,而當前旗艦機上應用的2.5D玻璃面板的厚度已經超過這個厚度,對因此在識別率上還有所欠缺。不過目前已經確定,iPhone8將採用OLED螢幕,而OLED螢幕恰恰具有輕、薄的特點,因此對於新一代iPhone來說,做到一塊完整的玻璃面板而不必再有開孔,當前從技術上實現已經完全不算困難,剩下的就是蘋果自己對於體驗的優化以及與iOS的結合,或許在iPhone十周年的發佈會上,蘋果會給我們一個驚喜。

2、雙攝繼續進化

如果回顧16年整個手機產品,給我們帶來最多的應該就是雙攝的普及。從最高端的iOS旗艦到安卓千元機,都能看到雙攝的身影,並且幾乎已經確定,在今年MWC上即將發佈的LG G6、華為P10都會採用雙攝,新一代iPhone不出意外也仍然搭載雙攝,因此在17年,雙攝的演進應該仍然是各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當前,雙攝主要集中在黑白鏡頭+彩色鏡頭、長焦鏡頭+廣角鏡頭兩種方案。前者主要是以硬體為基礎,通過演算法來提示畫質,而後者則是實現了主流手機的光學變焦。技術方向不同,對用戶的定位也不同。

而在17年,各家依然會沿著自己制定的路線繼續對技術進行更新,而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哪種方向,對於雙攝的演進,共同提高的將會有兩部分:1、兩個攝像頭都加入光學防抖;2、對背景虛化(人像模式)演算法的繼續升級。由於雙攝模組之間的距離過近產生相互的“磁干擾”,以及兩顆攝像頭模組的體積限制,目前也沒有足夠的空間給每一顆攝像頭上光學防抖,因此無論是蘋果還是華為,始終都沒有徹底解決雙攝防抖的問題(均只有一顆攝像頭帶OIS)。而對於通過雙攝拍攝變焦場景時,光學防抖對於成片的用戶體驗起著很大的影響。所以在升級方向上,筆者認為搭載完全的光學防抖將會是接下來搭載雙攝的各大廠商著重解決的技術問題。

▲沒有搭載光學變焦的Mate9也提供了2倍變焦模式

另一方面,對於雙攝的實際應用,在背景虛化(人像模式)的拍攝效果上,雙攝比之單攝有著更實用且直接回饋給用戶的功能點。相比之下,依靠雙攝增加的各種濾鏡、拍攝玩法則更像是屬於“附加值”,依靠雙攝能給到你百分之百的體驗,而如果只通過軟體演算法,也能有百分之八十的效果,這對於消費者的期待值會有一定的折扣。因此,筆者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雙攝的背景虛化、甚至更成熟的光學變焦系統則是在軟體方面升級的重點。

3、人工智慧的應用

▲WWDC2017海報

幾年來,手機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帶出許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幾年前的風口“互聯網思想”、15年底的VR/AR、以及如今手機中的“人工智慧”。所以你看到:16年底發佈的榮耀Magic首款搭載EMUI之外系統版本的產品,魅族的Flyme6也提出了“One mind”的思想,巧的是筆者成文時蘋果也剛剛發佈了2017年WWDC的預熱海報,簡介中第一句就是"Technology must intersect with the liberal arts and the humanities(科技應該與人文相結合)".不難猜想,在今年新版EMUI 6中,一定會借鑒榮耀Magic的經驗,搭載人工智慧的功能,而一直主打人性化、好用的MIUI 9,相信自然也不會錯過。由此可見,基本上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手機系統將不再以純粹添加功能為主,而是更多的思考人們用手機來做什麼,提高交互體驗。

之所以各家系統都在主打人工智慧的賣點,筆者認為更多的原因在於身處於互聯網時代,智慧手機幾乎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承載著太多功能和資訊。一直以來,智慧手機的定義都是具有獨立的作業系統,獨立的運行空間,可以由使用者自行安裝協力廠商軟體,並可以通過移動通訊網路來實現無線網路接入手機類型的總稱。可以看到,如今階段的智慧手機處在各種資訊的讀取和展示,而缺乏對資訊進行深度處理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當前的人工智慧更多的是對資訊的深度整合、處理,做出相應的回饋,使得設備變得有“思想”,在使用中變得更加簡潔高效。當然,不可忽視的是,在對使用者資訊的提取中,對資訊的篩選、保存以及對資訊的管理,也都會成為一個嚴肅的問題。

總結:老實說,如今的智能手機已經逐漸變得有些索然乏味。從功能機向智慧機轉變的過程中,無論是系統還是硬體設備,都經歷了一個相當的時間來進行技術積累。而在幾年間手機高速發展之後,當前一輪的技術積累已經被差不多消耗殆盡的時候,儘管產品開始變得平庸,但誰又知道低谷過後會迎來怎樣一個新的爆發。今天我們所能預見的,包括但不僅限於以上的科技,或許還有VR/AR的發展、手機與智慧家居的結合。筆者也非常期待,在經過又一輪的技術積累後,科技還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