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倆花4萬8在深山造房子只為了燒陶
有一對小夫妻,每天坐在鄉下小屋前,一口茶,一眼山色,一聲鳥鳴,早上跟著村裡的大爺大媽一起買菜,下午認真煮一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晚上在屋子裡燒窯製作器皿,認真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
“蟲鳥為伴的工作室,抬頭見山,水邊行走,我們常被身邊的細小所感動。沒有追趕,只是閒庭漫步。我們為自己的生活創作,進而也就創造了自己的生活。” ——其弈
| 劉其弈 &陳知音 |
劉其弈在 2006 年考入了景德鎮陶瓷學院的雕塑專業。在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開始了創作。
因為從小就在農村的自然環境中成長,所以景德鎮的農村生活讓他們感到非常自然而舒適。
而且,從父母身上繼承那一份對生活的樸實訴求,也使得他們對於生活變得很容易滿足。2009 年開始,劉其弈建立了自己的陶藝工作室,以柴燒創作為主。
江南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的陳知音,于 2011 年加入了其弈工作室,一邊從事自由創作,同時也兼顧大家的生活起居。
“見證一塊軟軟的泥土從你手中慢慢變成一個有生命的器物,這一份神奇讓我們非常著迷。而且遙想它的生命可能超過一萬年,因而從不敢草率對待。”
其弈說:”這兒夜不閉戶的狀態很好,自然環境也讓我們擁有相對更多的選擇,不用太操心外界的力量。”
| 找尋新的陶瓷語言 |
越過一條清澈的山泉,穿過一段翠綠寧謐的山路,離景德鎮市區一小時的湘湖村,不足一百人,山腳下有一間屋,坐北朝南,面向小河。這裡是青年陶藝家劉其弈和陳知音的“世外居所”。
2011年,他們花了四萬八千元在景德鎮郊外的山裡買了套年久失修的老房子,用了2年時間慢慢改造它。
種茶,耕田,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低,親自動手解決的事情逐漸帶來了一種生活的踏實感,也愈發讓他在自己的創作裡找到快樂和感動。
創作是孤獨的,鄉野生活是平淡的,但其弈卻認為,感性的創作是不孤獨的,交流的物件就是作品本身。
反而如果交流的物件是人,可能會孤獨。話題,身份,隨機性的變換,有時會讓人覺得突兀。
他不願意稱自己為陶藝家,他說他喜歡匠人這個名字,代表著一種對手藝的長期執著,一種對器皿的態度。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讓人學會閒適,就像他得閒時制茶,本質就是閒適,是希望能靜下心來慢慢品味。
他的柴燒,每一個作品僅有一件,永遠無法複刻出第二個,凝結著火、泥土、樹木,那一刻的天地精華,留存的是同樣不可複製、逝去的光陰。
作品不斷變得成熟,慢慢有人開始喜歡,一些人變成了朋友,作品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又是一種自我表達的視窗。物件從創作者的生活轉移出來,又變成對方生活狀態的一種呈現。
| 粗茶淡飯古樸生活 |
在鄉村的生活,大部分是寧靜無聲的,偶爾村裡辦個紅白喜事,才會顯得吵鬧一些。劉其弈的柴窯,一年燒不了幾次,大多時候,看看書,喂喂雞,農忙時插下秧苗。
2014年他們開著車在中國南方轉了一年,用車上載的迷你窯燒出了很多東西。那些器物顏色樸實厚重,一如他們回歸簡單低調的生活狀態。
陳知音的炒菜手藝很棒,戲稱為“農家小炒味”。閑餘時間,他們倆喜歡呆在家裡,喝喝茶、看看書,朋友來了,從菜地裡摘些新鮮蔬菜,炒幾個小菜,小酒一壺,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
做自己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這是劉其弈和陳知音夫妻倆的生活信條。
選擇居住在鄉野,也是希望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創作的過程中回歸到最原始的和物對話的狀態。
看到現在,或許我們多了一層思考自問的可能,想要什麼,那麼去做吧!大膽地去實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