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幾十年都門庭若市的豆花面,是兩代人的堅持傳承

成都,作為美食之都,有太多耳熟能詳的大小餐館,有各色美食紮堆的美食街。這些美食和餐館的背後,是為之付出努力的老闆、店長、廚師和每一位普普通通的員工。有些店,一直開在不太為人所知的小街,有些人,一直持之以恆做著好吃的東西。像朋友一般閒聊,分享某家店和某個人的故事。“成都伙食”特別推出“小人物,大故事”系列,一同走進餐飲人的世界,聽他們訴說美食背後的故事。

說起成都名小吃,那些老字型大小無一不是以“姓氏+招牌菜”的格式命名的,諸如鐘水餃、韓包子、賴湯圓、張鴨子、陳麻婆等,皆是如此。這些老字型大小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招牌。而有一些老字型大小依然在曾經發跡的老街小巷裡,倪豆花便是這樣一家有著數十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名小吃。

倪豆花位於北東街和正通順街交匯處,這條小街與文殊坊也算是一街之隔。雙眼井是成都數千水井裡碩果僅存的之一,曾經是這裡的居民納涼洗衣淘米洗菜之所需,而如今和旁邊巴金先生的舊宅一樣只留下一塊遺址。

中午的時候,一位60多歲的大爺和我拼坐一桌。一坐下便喚到“三兩豆花面”,一聽就是老熟客的感覺。於是聊了起來,原來大爺40年前就是倪豆花的食客了。早年一頓就能吃半斤豆花面的他說起40年前的事仿佛歷歷在目……

被老一輩的食客俗稱為“倪老頭”的倪繼昌是倪豆花的創始人,現在倪豆花到了第二代,也就是倪老的兒媳何碧惠在打理著日常的生意。何碧惠說,公公在解放前就開始做起了豆花生意,最早是將家裡做好的豆花面和豆花兒裝好推著車沿街販賣,一直到60年代。

公私合營後倪老上過一陣子班,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倪老便在家門口開起了店面,偶爾還要賣點米花糖和酥花生。逢民間小吃節,便會去賣豆花。

在那個年代,北東街周圍幾條街只有兩家餐館,另外是一家雞湯抄手(現在已經沒做了)。何碧惠說,那時生意幾乎每天爆滿,基本上都是7、8斤面一次煮。1989年,當時的成都西城區政府舉辦了一次“少城名小吃”的評選,當年一起的還有龍抄手和郭湯圓這樣的老字型大小。聽說後來還被編入了《成都名小吃》的一書收藏於圖書館。

進入90年代,作為倪家媳婦兒的何碧惠從糖酒公司出來幫到倪老打理店鋪,一邊學習家傳手藝,一邊學著經營店鋪。這一干就是20多年,她一手帶出來的員工到現在也都是跟了有10多年了。在她的經營下,倪豆花在2009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評為“成都名小吃”。

豆花是成都人喜愛的菜肴,豆花的精髓在調料,成都人的豆花調料是非常講究的。經營豆花的還有“譚豆花”。區別就在於各家的調料不一樣,各有千秋,各有所長。發展到現在,譚豆花看起來比倪豆花經營得更具有老字型大小的特點。

何碧惠說,倪豆花一直只賣三樣菜:豆花面、豆花粉和酸辣豆花。豆花一直都保留著家傳自製的做法,面也是特製的切面,油辣子也是家傳的做法,特別香。招牌的豆花面也數不清是多少成都人的記憶。一碗豆花面,加1塊錢的臊子,再來碗豆花,絕對是資深的吃法。

到現在,豆花已經有5種口味,除了幾十年的招牌酸辣豆花之外,也開發出了不少新口味,其中雞絲豆花和紅糖豆花也是深受大家的喜愛。

豆花的香和紅糖的甜,簡單而直觀的味覺差異讓這道豆花吃起來完全不同於酸辣味,適合與其他鹽味較重的菜搭配。何碧惠說,到了2000年左右,周邊開了越來越多的餐館,各種菜系各種口味都有,顧客的嘴巴也就越來越挑了。

老字型大小並不是永久的金字招牌,還是要與時俱進。於是,現在的倪豆花更像是一家有著招牌菜的中餐館。在保留老字型大小豆花面的基礎上,也有像香辣回鍋、爽口腰片和剔骨肉這樣的新招牌菜。

特別是剔骨肉,因為每天只能剔出一定量的肉來,所以很早就賣光了,很多常在這兒吃飯的老顧客都是打電話來預訂這道菜。

何碧惠說,作為幾十年的老字型大小,找不到當年名家題字的“倪豆花”的牌匾是一個很大的遺憾,所以現在這個招牌一眼也無法看出“老字型大小”的特色來。但是,倪豆花開了4、50年之久,老一輩人留下的寶貴財富,也總算是沒有辜負。保留家傳的手藝的同時,也隨著時代進行了諸多的改善和提升。幾十年來,生意一直都還很不錯,也就滿足了。

如今,兒子也都成家立業了,何碧惠依然每天都要到鋪子上,中午忙完之後便打點小麻將,晚上去幼稚園接孫兒。身體健康,生活充實,將家傳的豆花生意繼續做起走,這就是目前這位倪豆花傳人的真實狀態。

至於下一代誰來接棒,暫時還沒有考慮到那去,但肯定是要把“倪豆花”的手藝和招牌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