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值鞋控VOL.11: 腦洞大開的中底緩震設計

儘管緩震中底對於足部、膝部的保護作用並無定論。然而緩震帶來的的舒適感,讓大多數人對於更好的緩震技術趨之若鶩。在眾多的運動鞋廠商中,材料緩震毫無疑問地佔據著主導地位,如ASICS的GEL緩震膠、adidas的Boost中底,saucony的GRID等。NIKE的氣墊技術則是另一個霸主,AIR、Zoom AIR的不斷進化,讓NIKE穩坐運動品牌的第一把交椅。

而在兩者之外,還有一種略顯小眾,卻不能忽視的緩震技術——機械緩震。機械緩震通過獨特的中底結構,利用較硬的材料達到緩震效果,也被稱為結構緩震。相比依靠柔軟材料的自身彈性實現緩震的材料緩震,不易因時間流逝而出現塌陷、變形等問題,從而避免緩震效果的減弱、喪失。綜合來看,機械緩震的性能表現更平均,壽命也較長。

這一期《值鞋控》,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回顧那些經典的機械緩震鞋款,並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些機械緩震的小知識。

一、Mizuno 美津濃 Wave系列

提起機械緩震,就不能不說美津濃。這家日本運動品牌,應該是目前全球應用機械緩震技術最成熟也是最成功的公司了。旗下的Wave系列,是可以和NIKE、adidas、四大跑鞋分庭抗禮的精英鞋款。而Wave緩震技術,從1997年到現在的20年間,發展出了平行Wave、扇形Wave、雙層扇形Wave、Zigzag Wave、無限Wave等多種結構,適用於不同體重、不同強度、不同場地的使用需求。這裡恰好可以糾正部分同學的一個小誤區,機械減震並非只適合大體重人群,而是根據緩震結構、材料的不同,適用于不同的人群。

二、adidas 愛迪達 Springblade系列

Springblade就是大名鼎鼎的“刀鋒戰士”了,2013發佈,這兩年逐漸更新換代。其獨特、前衛的造型,被網友們戲稱“皮皮蝦”。2016年的Springblade有不同的版本,既有全掌12片減震葉片的Nanaya,也有前掌adiPRENE緩震材料、後掌9片減震葉片的Solyce。較為獨立的葉片結構,帶來了剛中帶柔的緩震體驗,也有著穩定性欠佳的小缺憾,更適合大體重跑者平路使用。

三、NIKE 耐克 SHOX系列

前面幾款鞋都是正在熱賣的款式,而NIKE的SHOX系列則是逐漸逝去的經典。從1984年第一雙SHOX誕生,到隨著文斯·卡特的驚天灌籃而風生水起,再到之後的備受爭議,一直到現在逐漸逝去,SHOX是如此的驚豔、與眾不同。SHOX的緩震系統是由後跟的上下承託盤和中間的彈力柱組成,後跟顯得很高。這種設計無疑提供了最強力的緩震和反彈效果,不過在穩定性方面受到了多方質疑。現在最為經典的NIKE SHOX VC籃球鞋已經很難看到了,而SHOX的相關複刻鞋款還在售賣中。

四、Reebok 銳步 Zigtech系列

Reebok的Zigtech緩震科技2010年首次發佈,獨特的鋸齒狀超輕泡沫大底被跑友們戲稱“豬大腸”。相比上面介紹的3種機械緩震,Zigtech更像是機械緩震與材料緩震的結合。獨特的緩震泡沫材料,不像純粹的材料緩震泡沫那樣柔軟,但也能提供一定的緩震效果,再加上鋸齒狀的結構,彈性十足。其上窄下寬的結構,也保證Zigtech鞋款的穩定性。

五、LI-NING 李寧 弧系列

除國外的知名運動品牌外,國內的李寧也有自己的機械緩震技術:弧結構。與Reebok的Zigtech相似,也是走的機械緩震與材料緩震相結合的路子。具體到鞋底泡沫材料的樣式,每一代的弧系列均不相同,第一代為獨立的U型,第二代為中空三角形,第三代的中空形狀類似葉片,弧結構形成一個整體,第四代為連續的深彎折槽,而最新的第五代則是在第三代的基礎上,採用了雙孔鏤空工藝,提升鞋款的支撐性。有跑友對其鞋底材料的評價為:柔中帶剛。

其實,我站還曾經介紹過一款極具創意的Enko機械跑鞋。當然,這款鞋應該不僅僅是機械緩震了,在強力的緩震效果之外,還具備一定的助力功能。此外,這款鞋也可以在走路模式和跑步模式中輕鬆切換。或許,這才是人類鞋款的未來發展方向?

以上,就是本期《值鞋控》的全部內容了。除了本文介紹的鞋款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機械緩震的運動鞋,小編就不一一列出了。值友們不妨在下面的評論區中,介紹一下自己對緩震技術的看法以及實際穿著的感受。小編也非常好奇,你們更青睞哪一種緩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