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滿滿的誠意,性能的怪獸:GIANT TCRADV單車評測

大家好,老萬又來啦!這次老萬帶來了一台自己新定的車GIANT TCR ADV PRO 1 DISC。

這台車是2016年7月份剛剛發佈的產品,在8月初有幸得到,基於網上幾乎沒有關於這輛車的任何民間評測,所以在這兒就斗膽胡亂寫一氣,反正你們也不知道我說的是不是真的

大概羅列一下車輛配置:

大概配置就是這樣了。

這台車的重點其實很簡單:油碟、電變、桶軸、公路。

這四點湊到一起,其實挺彆扭的一台車。但是經過仔細的推敲以及在這一個月的使用中,確實完全感覺不到任何不舒服的地方。剛性、提速性能、路感完全和TCR沒區別,並且刹車更是舒服的不要不要的。下麵分開詳解。

在使用了油碟後,車架幾何幾乎沒有和普通夾器的TCR任何不同的地方。包括為了塞下後碟刹和碟片,後下叉的資料還能保持在405毫米,這個很厲害的一點!簡而言之,TCR ADV PRO 1 DISC並不是直接的TCR ADV PRO拿來換上碟刹就賣,而是完全重新設計,但是又沒有和夾器不同。

首先來幾張整車側面圖。原先的把帶是黑色的,感覺配色並不是很舒服,所以購買了菊花把帶(SUPACAZ)

有點兒沒勇氣用橘色+黑色雙色把帶,畢竟太花了,所以選擇了直接明騷的橘色把帶,為了和車身上的橘色能相互照應。車座還是有用了之前的PROPEL PRO那台車上用的4ZA CIRRUS PRO車座,畢竟習慣這種東西並不是很容易改變的。腳踏還是使用了上一台車的105腳踏,水壺、水壺架也是。把立也更換了110毫米的長度,同樣是OD2把立。

給車把一個特寫,SHIMANO 785手變頭變的非常大,為了給內部的油缸更多的空間,更好的提高線性、刹車制動力以及最重要的手感。

shimano RS785手變頭。集成了電變、油碟控制。手感很不錯,由於shimano的嚴謹,從2013年至今,RS785也沒能用上DURA-ACE的名字,甚至連ULTEGRA的名分都沒給。

手變按鈕,兩種紋路,用習慣後並不需要紋路來提示。

這是左手手變內側的照片。

前輪碟片側使用的2X編法,因為碟刹側是絕對禁止採用放射編法,會導致剪力過大,容易斷條等問題的出現,這點在任何車輛上都是通用的。結合100X12毫米桶軸,在拆除、安裝前輪的時候,保證了絕對不會出現安裝歪導致蹭碟的情況發生。絕對杜絕了快拆松脫的問題。

不明白為什麼前輪輻條交叉還要接觸,難道是為了增大虛擬法蘭盤?

後碟刹同樣如此,142X12毫米的桶軸,不僅能提供更大的強度,還可以做到拆裝穩定不蹭碟。

6870後撥,可以看到外露的一段電線,個體也是完全超過了傳統機械式後撥,畢竟還要多加一個電機。

11速飛輪,原配11-28,兼顧了爬坡以及平路。但是我內心還是喜歡14-28飛輪。。

前撥同樣是6870的套件。電變前撥,最大的優點手變只有兩個檔:大盤、小盤。沒有調節蹭鏈條的半檔,可以更加專心的騎車,前撥會根據後撥的位置自動進行微調,保證不會蹭鏈子。

牙盤規格為52-36齒,曲柄為170長度,M號的話就是175腿長的曲柄了。

100X12規格的桶軸特寫。比較尷尬的規格,不太容易找到配件。

這張圖可以看到RT81的碟片,規格是140mm,三層夾心兒結構,對散熱有幫助。

後輪兩側均採用2X編法。提供了非常穩定的縱向剛性。

隱藏式坐杆夾螺絲,美觀、防塵兼顧,同時在最大扭矩上也可以提高到7牛。

壓縮車架的標誌,做的中空,也沒有預留夾器孔。

水壺還是駝峰,不過今年冬天過去就該換新了,兩年一換這種事兒還是要堅持做下去的。

這張圖可以看出為什麼捷安特可以在保證405後下叉長度的同時,塞進去了140毫米的碟片。如圖,兩側後上叉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當然,這也會逼死強迫症。所以說這個和TCR ADV PRO系列的車架並非拿來主義,而是重新設計。

給菊花把帶一張特寫,手感很不錯,但是缺點是有點兒略厚。防滑做的也不到位,如果不是為了配色,我肯定會繼續用GIANT原配的那根把帶。

電變控制盒,調整電變、充電等都是通過這塊兒做到的。

控制盒的指示燈,沒電了會有紅燈閃爍提示。

下面的小圓點兒是調節按鈕,按住了3秒鐘,然後就可以調整了,調整後再按住3秒,就能解除調整模式了。

油刹的快接介面。

前刹車走線,這絕對是個敗筆。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捷安特不做內走線設計。難道是怕影響了前叉強度?反正在我看來這點設計的比較失敗。

粗壯的五通,BB86規格,完全緊追Shimano的腳步。

五通下面乾乾淨淨,沒有任何暴露的地方,可以完全保證了不污染線管(話說這台車整個就沒有一根拉線兒)

這張可以看出來,前叉為了塞進去碟刹,也是採用了和左後上叉同樣的做法:做成弧線。

後輪兩側2X編法,142X12的桶軸花鼓。強度完全不需要任何質疑!

GIANT SLR1 DISC真空輪組以及GAVIA SLR真空胎。

OD2全壇頭管,厚道的墊圈,全部碳纖維。又省了一筆。

強烈建議把立上面最少保留一個2.5毫米的墊圈。主要是為了把立和舵管可以做到100%接觸,如果不預留這個墊圈的話,刨除吊心的高度和碗組蓋的厚度,把立和舵管可能接觸面積不超過80%。(不知道說明白了沒有)

坐杆同樣支援碳纖維,可以調整到後票25毫米或者前飄5毫米。坐杆後面的螺絲是自己更換的鈦螺絲,非原裝的。

新款RS感應器,可以連接藍牙,現在暫時還沒用。不瞭解呢。

這是6870內置電池的充電器,同樣還肩負著連接電腦的信號盒使用的功能。充電電流為5V1A。

電變控制器,這個也算一個核心部件。充電、連接電腦調試等都需要從這裡接到電腦上進行。圖上的小方塊打開就是充電、連接電腦用的介面。

與控制盒的連接線接頭。

連接電腦後使用的軟體:E-TUBE。這個官網可以下載。

打開後,先選擇是哪種車輛。

提示連接所有設備,先進行一次檢查。

檢查到所有電子設備。

查看一下有沒固件更新的。

設置左右手的所有按鍵功能以及變速按鈕反應速度等。

具體使用情況我這兒就不上圖了,先大概說一下奇葩的地方吧。

油碟發展到公路車,也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一件事。畢竟沒有了傳統公路的美感,這個確實我個人也做了很長時間心理鬥爭最後選擇的油碟。畢竟每次放山的時候,捏著碳刀心裡都很擔心燒框爆框,用了碟刹,完全不用擔心這些問題了。算是很大很長足的進步。另一點就是刹車力度和手感真的不是C夾可以比的,高手們說油碟可以增加入彎極限,但是對我來說,增加手感舒適度才是最重要的。

桶軸在公路車上也是最近兩年才開始有的嘗試。缺點是拆裝速度會略低於快拆的便捷性,重量也會略沉於快拆。但是如果油碟的加入,再使用快拆的話,可能會相對麻煩一些。在使用油碟的前提下,桶軸可能是目前解決方案中最好的一個。

總結一下這輛車的大概使用情況和對這輛車的簡單評價。

電變和機械變速完全是兩回事兒的產品。除了情懷,機械變速完敗給電子變速,我曾經也不承認這點,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如果還不承認,那真的就是頑固,不是保守了。

碼表暫時沒買,準備買百銳騰330或者佳明520。還在猶豫(其實就是錢的事兒)

車輛到手騎行了大概有300公里左右的里程了吧,暫時沒有不滿意的地方。和之前的PROPEL PRO那台車比的話,巡航速度下降了,保持速度略微困難了一點。車子重量也從7.62公斤變成了8.11公斤了。但是提高了太多太多手上的感覺以及對路面的寬容度也有所提高。在急加速的時候真的是比PROPEL好一些。爬山就不用說了,畢竟定位的就是爬坡兼顧大組。刹車隨叫隨到了,也沒有討厭的遛鳥聲音了(軟木刹車皮接觸碳圈的聲音),從不擔心爆框問題了。

其實在2014年就接觸過TREK DOMANE 6.9 DISC,給我的感覺那簡直是無與倫比的舒適。當然售價59800也不是我能承受得起的。相對捷安特24800的售價來講,能體會到相似的感受,更容易接受,而且這時候對比美國的售價,簡直堪稱良心。

全世界最便宜的捷安特和Shimano都在中國,在國內選擇這兩個,還是很沒錯的。

在TCR ADV PRO 1 DISC和DEFY ADV PRO 1之間也做了一點兒思想鬥爭,後來因為塗裝問題,還是選擇了TCR而不是DEFY,但是我內心是無限大愛DEFY的坐杆設計的!

車架剛性真的沒得挑,搖車、提速完全不拖泥帶水。GIANT SLR1 DISC輪組採用的DBL編法雖然我用的感覺不明顯,但是這個理念是非常正確的一點。

油碟在公路車上,最終連帶所有配件的話,大概比C夾電變的配置要重了500克左右。500克的代價是否值得去付出,也要自己衡量一下。但是油碟確實在放坡過程中能帶給你最大的收益。並且刹車手感和夾器對比,簡直是天上地下。

桶軸出現在公路車上一般也是僅限於油碟,原因是桶軸拆裝都不會造成蹭碟。

電變將會是未來,但是價格確實是真不便宜。手感其實並沒有機械的來的爽,但是不得不說在極端情況下,還是非常有優勢的。(產品的性能通常體現在極端情況下,而不是普通狀態下)

真空胎加上自補液,我覺得效果還不錯,頭兩天發現前輪有個自補液的補孔,應該是紮過了,這個情況我完全不知情。

不對稱前叉、後上叉設計一定會逼死不少強迫症。

整車沒有一根傳統線管,不用考慮定期換線、維護的程式,油碟維護週期也非常長,這點非常爽。

配件基本沒有任何通用性,比如來令片使用的L02A或者L04C,國內目前沒貨。12毫米桶軸更是難尋。

正如某騎的評價:能上能下能長途。

【結語】

本文由什麼值得買網友“我真是老萬”撰寫並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