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波,看了想剁手的旗袍
頗有水墨繪畫感的旗袍,把藝術氣質和生活元素融合到一起,白底水墨上色,讓人聯想起古老的水墨畫和青花瓷,將中國的古典文化與現代文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且低調而素雅的花色相當適合日常穿著,棉麻面料洗滌方便好打理,是現代人穿著旗袍的極佳選擇。
有一家店鋪,擁有119年的歷史,鄧小平夫人卓琳、陳雲夫婦、陳香梅、姚明、馬季都曾是它的顧客,連博鼇會議期間各國首腦身上的中華衫也是它出品。
| 振興祥 |
1932年,諸暨人翁泰校在杭州開設“振興祥成衣鋪”。由於技藝精湛獨到,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高超製作技藝,生意十分紅火。
1956年1月,更名為“杭州利民中式服裝供銷生產合作社”,翁泰校作為技術顧問,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授裁剪縫製技術,使“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得到完整保留。
“利民”廠長包文其就是“振興祥”手藝的傳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利民中式服裝是非常“高大上”的奢侈品,一點也不輸現在的LV。老底子的杭州人,基本都聽說過利民服裝廠。
當時,只有家裡條件比較好的杭州人,才能在服裝廠裡置辦一身好行頭,加工服裝的名額都限號,有錢都不一定買得到。連陳香梅、馬季都曾慕名而來定做服裝。
店面並不大,60多平方米,如果沒看到招牌上很大的三個字——振興祥,一個不注意,很容易走過頭。
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著稱的老字型大小,它有幸避開了歷史發展特別是文革時期的衝擊,成了國內從歷史上完整保留至今,從未間斷過中式服裝生產的極少數知名老字型大小之一。這裡的中式服裝製作技藝已傳承6代了。
園林式古樸的月亮門,把一樓隔成了兩個空間,旗袍、中山裝,不超過10件,其中4件,還裝進了博物館展覽用的玻璃大展櫃裡,文物一般的待遇。
老底子廠裡一代傳一代留下的寶貝,民國的衣服,只有這幾件了。比如一件女士毛皮旗袍,中袖,因為過去女人要戴手鐲,所以這一截故意露出來,旗袍的袖子不做足,這是講究。
| 百年老手藝 |
老師傅們掌握的獨門技術——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傳承了上百年,廣受讚譽。
“鑲、嵌、滾、宕、盤、釘、勾、繡”這幾十道工序,讓衣服扎實考究;帶著匠人溫度的純手工工藝,讓衣服上看不到一根明線。
粘牽條
立領刮片和熨燙
藍色為鑲,粉色為嵌,裙擺上的滾邊,重重疊疊,要滾上三四道。
宕是中式服裝製作技藝之一,在鑲好的邊旁再加上飾條,只能手工縫製,一條線要走向一致,轉角處不得扭曲。
中式服裝上一枚小小的盤扣,一做就是四五個小時。
釘扣
遇上複雜的花樣,繡上幾個月也是常有的事.
“這裡定制的嫁衣或旗袍,承載的是姑娘們對美好婚姻的期待,為這一生只有一次的隆重,也應該把精工細作發揮到極致。”
1992年專門為中央電視臺製作了86套不同時代、不同場合的旗袍,在香港成功舉辦了“中國歷代服飾展”。
1997年代表中國的服裝參加了浙江電視臺“中、日、韓三國服飾文化交流”的拍攝、中國的旗袍、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分別代表了各國的服飾文化進行了交流和展示。
2002年博鼇亞洲論壇首屆年會為朱鎔基總理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等20余國首腦製作了“博鼇中華衫”。
| 不招新人不要加盟 |
儘管如此,經歷過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風風雨雨,這家老服裝廠的生意卻越來越不好做。
作為一家老字型大小中式服裝廠,飽受著民營品牌興起、西式服裝大行其道的雙面夾擊。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利民服裝廠原本數百人的生產線,在衝擊之下只剩下了三四十號人。
它還是做高端旗袍的,最低3980塊,量身定做外加30%定制費,算起來5000多點,貴一點的旗袍,要13800塊。
“因為口碑在。”包老闆蠻高興,這半年,外地趕過來的客人很多,山東、江蘇、廣東的都有,“主要是朋友圈一發,很多人在轉。”我建議,開微店,生意會更好點。
“做微店,我的東西是賣不動的。”聽得出來,包文其是做過認真考慮的,“網上花幾千上萬塊錢,還要量身定做,畢竟是不放心的。網上做銷售,對我們來說反而不現實。”
但店鋪現在不招人。因為沒有這麼多精力來管,最主要是,老闆還沒想過要把店擴大,現在不是發展的時候。
不光不招人,這些日子,包文其經常接到求加盟的電話,他也一概拒絕。在沒有虧損的情況下,一般人總想著乘勝追擊。他也沒想過要降價,或讓成本便宜點,就連拉鍊也不妥協,堅持用最貴的料。
他有個小心願,“振興祥”這塊百年老牌子,能夠在下一個百年得以存續:“我們現在不僅是要生存,也要把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服裝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