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大爆發看看服務機器人這萬億級賽場
在剛剛閉幕不久的兩會上,“人工智慧”無疑是最大的熱點之一。今年兩會的總理政府報告中提出:“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制yao、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這是“人工智慧”首度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內,連國家政府都在為人工智慧“背書”,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作為人工智慧領域重要的一環,中國服務機器人行業在近五年內,也出現了幾何式增長。根據高工產研機器人研究所(GGII)調研表明,中國服務機器人2015年產值達85億元、2016年達140億元,同比增長65%、預計2017年這一資料將達到245億元,同比增長將達到75%。
而且預計在2017年,中國服務機器人產值比重將占到全球服務機器人產值的35%。從未來發展趨勢看,中國智慧服務機器人在億萬藍海之下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面對這個遠未飽和的萬億服務機器人市場,以下幾個問題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1.為什麼說進軍國內服務機器人市場正逢其時?
1)人口紅利消退,國內勞動力成本增加
隨著勞動年齡人口不斷縮減、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深,中國的人口紅利期已經逐步消退。勞動力減少反映到經濟上的問題,就是勞動力成本價格急劇上漲。服務業面臨用工成本上漲和整體利潤下滑的尷尬。服務型企業在導購、服務員、保潔等基礎性崗位上面臨著用工難、培養成本高、高齡化、管理成本高、員工水準良莠不齊、員工流動性大等一系列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線下實體行業不斷受到衝擊,因此用服務機器人來代替技術含量低、簡單重複量高的工作變得非常有必要。服務機器人既可以實現服務流程標準化,又可以節省人工成本,而且不得不承認,服務機器人精准的執行能力使得服務效率遠超過傳統的人類服務員。
2)一波行業洗牌過後,技術驅動型企業脫穎而出
悉心研究國內機器人企業就會發現,這些企業多為近五年成立,規模較小,大多集中在系統集成領域,整機研發能力不足,同質化嚴重加上低端產能過剩的行業現狀,讓許多初創型服務機器人企業在新一輪行業競爭中被淘汰。
而且許多機器人廠商用工業機器人的邏輯做商務機器人,研發出的機器人產品大多較為笨重。為了讓商務機器人看起來更像人,很多企業就為機器人設計了手和腳等裝備。這樣的設計對機器人的穩定性和和處理系統的流暢性要求很高,使得其製造成本大幅提升,市場平均價格都在10萬以上,難以實現大規模推廣。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一些技術驅動型的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使得整體服務機器人市場良性發展。首次提出機器人輕量化的小船互動踐行輕量化的理念,去除了傳統機器人身上的多餘結構並將產品價格控制在萬元以內。2016年小船與國內知名製造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已經可以實現量產,預計今年將量產2萬台。
目前,通過演算法以及大資料處理系統的運用,小船服務機器人已經具備精准的人臉識別、高速存儲、智慧交互、熱紅外感應等功能。賦予機器人進行資料分析和描繪客戶畫像的能力,能夠讓服務和行銷更加精准。
2、對標歐美日,國內的服務機器人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
據瞭解,海外市場中有48個國家都在做服務機器人,其中25國已介入全球領先地位。其中以美國為首,主要應用於軍用和醫療市場;德國以工業製造機器人見長;日本與英國,則服務機器人較強,而韓國,當屬娛樂教育型機器人較為著名。
早在中國國內的機器人產業多數尚停留在工業機械手臂上時,美國的機器人企業已經研製出應用於反恐、醫用、商務、科探、救災等多領域的複雜服務機器人。科技成果的運用通常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軍工,然後到商用,再到家用市場。目前中國服務機器人主要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家庭用機器人,包括陪伴、教育、玩具、監控等;一類是定位在商用端,類似於小船互動研發的導購及迎賓機器人、巡邏機器人等等。
隨著物聯網、大資料、區塊鏈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服務機器人行業在醫療、探測等高端領域也會逐漸形成梯隊。
3、服務機器人還有什麼新玩法?
服務機器人在服務過程中對使用者進行行為分析,將資料提供給雲端,同時共用給其網路內的其它機器人,形成一個使服務不斷變得高效和人性化的閉環。這樣一來服務機器人的行銷性質就變得十分強烈。
在未來,隨著服務機器人覆蓋範圍越來越廣,服務機器人作為終端資料的採集器,其廣告價值也會逐漸體現出來。以小船服務機器人為例,將服務機器人放在商場或辦公樓內,機器人自帶的攝像頭可以對來往人群進行人臉識別,進而通過機器人雲端平臺以及會員管理系統測算每個受眾在廣告位中停留的時間,並且進行受眾分析。大資料獲取所帶來的精准行銷方式,是傳統媒介無法比擬的。
總體來說,在服務機器人行業中,國內還有可觀的市場空間。據悉,小船羽量級機器人在未來將會專注于智慧導購機器人的研發,植根於新零售的肥沃土壤之中,實現流暢的控制和服務系統,成為精准的資訊入口和輸出端。在服務機器人的應用過程中發現問題,並隨時升級調整,在每一單個應用領域形成最優的解決方案,同時提出新的技術需求,促進技術發展。此外,未來的高智慧服務機器人將被賦予更多功能呢過,應變能力極強的“機器人管家”有望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