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單車擋路?把它放地下車庫呀!
共用單車湧入城市,有利也有弊。
「小橙」「小黃」「小藍」「小綠」……光從顏色上看,單車界就熱鬧的不得了,同時單車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各種免費優惠送紅包活動接踵而來,用戶一不小心就往手機裡裝了兩三個單車 App。
不過單車們也在共同面臨一個尷尬的事情——把「我」停哪合適?
清明小長假間,「萬輛共用單車昨擠爆深圳灣」事件出現在了《南方都市報》上。
深圳灣公園被共用單車攻陷,當天估計有超萬輛單車進入公園,大量單車停放在沿海路上,占了一大半面積,導致市民行走受限,本就人流量大的小長假,更擁擠了。雖然園派了 20 多名義工和 80 多名工作人員進行人車分流,不過秩序並沒有獲得多大改善。
「停車窘境」促使南山區政府同城管局、5 家共用自行車深圳公司相關負責人開會商量對策,討論結果是連夜撤走園內單車,並且第二天,共用單車一律禁止入園。
小長假人流量大,單車停放問題的病症一目了然,其實停放問題早已有之,相關部門也是整理再整理,不過停車混亂狀況並沒得到根治。
在北京,共用單車的功勞很大,上班族下了地鐵和公交後,會騎單車回家或趕往公司,有了單車,大家不用再為了趕時間狂奔,也比打車更便宜, 而不可避免的是,公交點、地鐵口就成了單車聚集地。
一次我從地鐵 10 號線亮馬橋 B 口出站,正趕上下班晚高峰,明明可以直行穿過的路面,我生生繞了半個操場的距離,放眼望去地鐵站外儼然一個雜亂無章的自行車停車場,頗為震撼。
目前,共用單車管理辦法還沒出來,不過一些城市已經開始行動劃專用停車區了。比如北京朝陽區交通委已經在東大橋路周邊試點清除廢舊地籠 15 個,劃出 41 處區域作為共用單車的專用停車區,可以容納約 2000 輛。比如成都規定不允許單車停放在地鐵口 30 米內。
規範停車路漫漫,如果換種方式,為單車設計一個地下停車庫呢?
這是日本 Giken 公司設計的 ECO 地下自行車停庫,先來張圖片感受一下。
在日本 1310 萬就業者中,就有 90% 的人通過自行車往返於住處和地鐵站之間,島國公共用地本來就很緊張,這麼多自行車再怎麼安排規劃停車位,看樣子都很難杜絕違章停放、影響交通這樣的問題,據統計日本每天約有 350 萬輛違章停放的單車。何況日本在城市整潔景觀上的極致追求,把自行車隱藏起來才符合日本設計師的小心思。
生活中它長這樣,像個報刊亭?或者 WC?
車主需要先辦一張 IC 存車卡,成年人 2600 日元/月(約 165 元人民幣),學生則享有半價優惠。
辦理了 IC 卡的自行車會安裝一個感應器,進車庫前先「刷臉」。
認證成功後前輪被夾穩,車主只需按個按鈕,就可以放心把自行車交給機器來全權負責了。
由機械裝置把自行車「領」進去。
再放到空位上,這一過程只要 8 秒鐘。
取車的時候也很方便,車主一刷卡,機器就開始工作了。
13 秒後自行車就從門裡出來啦。
Eco-Cycle 這一設計的特性正如它的名字,環保經濟迴圈。對於車主而言, 實在是方便,同時存到地下車庫的自行車也避免了被偷、淋雨、被風吹倒這樣的情況;對於城市管理者來說,Eco-Cycle 的出現大大緩解了地面違章亂放車輛和用地緊張的問題,進而緩解了因違章停車造成的交通擁堵問題,也讓城市看上去更「清爽」了。
這個地下車庫是一個直徑約 8.5 米,深度約 11.6 米的圓柱結構,每個車庫可容納 204 輛自行車,比能存放 112 輛的德國和可存放 117 輛的捷克設計的垂直空間更優一籌,Giken 公司希望通過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間來優化城市功能。
原來 Eco-Cycle 系統三年前就登陸了,保守估計日本已經有 16 個地區共建立了 43 個 Eco-Cycle 停車系統了。
Eco-Cycle 系統是全自動機器操作的,不需要人工管理,這個一副科幻電影既視感的停車系統耗資約 150 億日元(約 9.4 億人民幣)。
設計的魅力正是如此,同樣的問題不一樣的解決思路。不過單車停放問題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我們的地下空間也可以如此利用,未嘗不可一試呢?
圖片來源:放毒、好奇心日報、煎蛋、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