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會不會造成"習慣性崴腳"?
國內著名的骨科專家,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淳德和運動醫學專家、第一防護專家組組長、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體育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現國家游泳隊、國家跆拳道隊醫療專家張樂偉和我們聊一聊這個話題。
所謂“習慣性崴腳”是之前沒有好利索+未保護到位
張樂偉主任表示:嚴格意義上說,跑步並不會造成習慣性崴腳的,而有“習慣性崴腳”的人,通常是以前有踝關節扭傷的經歷,但是當時沒有處理好,完全治癒,而且後期康復訓練沒有做到位,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不強,本體感覺並沒有完全恢復,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要繼續跑步或者進行其他需要足踝承受力比較大的運動,就可能再次崴腳。
有崴腳病史的人,一定要特別注重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練習和踝關節穩定性練習(本體感覺練習),也可以對關節做一些貼紮保護,比如使用肌肉貼布和自粘繃帶,給踝關節一個外力支撐,然後再去跑步,就不會出現這個關節的錯誤的習慣性動作,因而避免再次受傷,也就是說可以避免“習慣性崴腳”的“魔咒”了。
“RICE 原”則Vs“POLICE原則”
張樂偉主任還特別強調了一點,那就是急性踝關節扭傷或拉傷後的處理原則——RICE原則: RICE: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包紮(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據瞭解,在骨科權威機構,如AAOS及美國運動醫學協會等官方網頁,和大部分經典教課書中,均將RICE原則作為踝關節扭傷或拉傷後治療的標準策略。張樂偉表示,如果人人都懂得這個原則,能夠在第一時間進行很好的冰敷(有的稱為冷敷,避免冰塊的凍傷,建議用冰水混合物),處理得當,就能夠避免很多後續的痛苦。
而李淳德教授則支持新的科學研究,認為急性扭傷的處理應當遵循POLICE:保護(Protest),適當負重(Optimal Loading),冰敷(Ice),加壓包紮(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原則,這是2012年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發表的評論文章提出的強烈建議,作者認為應當將目前踝關節損傷治療的RICE原則替換為POLICE原則。
本文作者建議,踝關節損傷後休息僅限於踝關節損傷初期,休息時間應盡可能短,踝關節長時間無負重對關節存在潛在傷害,並可以導致關節組織生物力學和形態的負性改變。
這個理念的改變是從以往的各種研究的分析得出的,研究發現合理的負荷刺激來代替休息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該理念的提出,是對現代康復理念的一種更新。
張樂偉主任和李淳德教授表示,這兩種原則在學術上尚有爭議,且在臨床上均有使用,實際上爭議焦點就在於是應當“休息(Rest)”還是“適當負重(Optimal Loading)”。
網易健康認為,學術和臨床技術在爭議中進步,使骨科和康復學科具有旺盛的活力,而無論是選擇哪一種處理原則,都應當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不可盲目自我治療。
科學的運動理念和科學的防護和康復技巧,可以幫助廣大跑者原理受傷、跑得更遠跑得更快。
來源:網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