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如何煲好一碗粥?聽說技術含量很高!

在廣州,倘若你有技藝傍身,大家通常會贊你“吃過兩晚夜粥啵”。而“有粥食粥,有飯食飯”,更是老廣們平日裡最愛掛嘴邊的一句話,透著一股世俗的隨性樂觀。粥是廣東人的最愛,不僅是主食,更是佳餚。粥底雖是白的,但卻創意萬千。而粥之於廣東人,除了滿足口腹之欲外,養生的意義更為重要。無論是在大街小巷的小吃店,還是富貴堂皇的大酒店,菜牌都會給粥留下一席之位。千萬不要小看一碗粥的技術含量,靚粥往往暗藏乾坤。

粥底:米與水

廣府粥,以香滑綿為特色,講究的是米要粒粒盡開花,粥底稠可起膠,久置而不出水,和北方追求的稠厚口感頗有不同。而且北方煲粥好摻入玉米、大麥等雜糧,傳統廣府粥底則是純用大米煲出的。

在伍湛記有20多年煲粥經驗的林師傅表示,就煲粥米來說,首先要看米之新舊。新米膠性重,煲粥最香綿;陳米久放則無香,煲出的粥寡淡如水,是不能採用的。

其次,煲粥所用的米種也有講究。在最早的時候,廣州人煲粥多數會用油粘米,因為它在省內最常見,用它煲出來的粥光澤好,味道清甜。講究些的,則會採用圓潤短身的絲苗米,因為米香和米油在省內來說都是上乘之選,缺點是用它煲出來的粥會比較稀,難以產生掛勺效果,同時放久易出水。隨著泰國香米的傳入,大家也嘗試過使用它來煲粥,但熱帶地區所產的大米,香則香矣,油分卻不足,煲出來的粥始終缺了一分潤滑感。後來大量流入廣州的東北米,就比較能滿足廣州人對綿滑粥底的要求,米油充足,膠性重,其中又以五常米為佼佼者。而南方大米的膠性普遍不及東北米重,比較適合用來煲需要加入各種食材的生滾粥底。

在北方,認為煮粥用水以天落水為上,井水次之,河水最差。在南方,則公認山泉水為佳,以其甘洌清澈之故。次之則是純淨水,然後是過濾水,至少需經過三重過濾,水中氯氣味道才能被清除乾淨。

火候:大火還是小火?

廣府粥按照粥底的稀稠度大致可分為三種:老火粥、明火粥和生滾粥。老火粥是把食材和米水同時放入煲中煲制,稠度最高;明火粥通常指的是白粥,濃稠適口;而生滾粥則是放入各種生鮮食材烹製,所以稠度最低。不過這三種粥的基礎做法都相類似,特別是後兩者,除了濃稠度有所區別外,做法上基本無差。

所謂明火,指的是全程猛火,溫度保持在100℃左右,而且在烹製時不蓋蓋子,一直讓粥水不停翻滾45分鐘至3小時,好把米油都給逼出來。老火粥,則是用大火把粥底煮滾後,再轉成小火慢慢煲,同時要把蓋子蓋上,僅留一條小縫“透氣”。

器皿:紫銅與瓦煲

相傳,要想煲出一煲靚粥,必須要用紫銅煲。在廣州以粥品出名的伍湛記牆上,甚至還掛有據說是從老一輩流傳下來的紫銅煲。這是因為紫銅比黃銅在導熱性上更加強大。

時下粥鋪的師傅則多採用瓦煲或是不銹鋼煲來煲粥,前者通常用來製作生滾煲仔粥,待粥底滾起後,師傅會眼疾手快地倒入配料。

粥料:無所不用其極

對於粵人來說,幾乎沒有材料是不可以用來做生滾粥的,更刁鑽的還有魚春粥、青蛘粥、水蛇粥等。

用來製作生滾粥的食材,首要條件就是新鮮,必須得現殺。食客往往還會跑去廚師身邊當“監斬官”,看著師傅將這些食材撈起後,就地正法,這才施施然踱回位置上等吃。

不論是哪一類的食材,講究的都是醃制時要控制好水分,控幹血水。普通做法是用比生炒時分量少一半的生粉來撈勻食材,還要加入花生油來撈,這樣不僅可以封住肉汁,也可以使食材的切口變得柔滑不粗糙。

廣州夜粥何處尋?

好吃就是任性

住在老西關的廣州人,大概都聽過“洞神坊螺肉粥”。這家隱藏在舊巷裡面的螺肉粥,名喚“錦記”,頗有幾分古龍筆下隱世高人的風範:就是任性。天氣不好,不開;心情不好,不開;來得人太多,不開;甚至是老闆高興不開,也就不開了。

偏偏如此任性的粥鋪,卻能在素來以嘴刁出名的西關站穩腳跟十多年,讓大家前仆後繼地冒著白跑一趟的風險去吃。因為它的石螺粥做得實在是好,粥底綿滑,米粒和水融洽交錯,螺肉鮮甜爽脆,鹹豬骨特有的咸香從米香中淡淡透出。

一煲水蛇粥走天下

“榮生”也是一家老店,在光孝路開了有十多年。這家老鋪稱得上是簡陋,跑堂的阿姐也有點不太熱情,饒是這樣,依舊有不少廣州人逢到飯市或是宵夜時段,就自動自覺前來報到。沒辦法,誰叫這裡的水蛇粥讓人一吃傾心呢。

水蛇粥,通常只在宵夜時段出沒,堪稱“夜粥”之代表。傳統的水蛇粥,用的是本地水蛇,身短肉薄卻味甜,砍段拆肉後,再加入紅棗絲等同煲。煲得好的水蛇粥,需要你有耐心,起碼等上40分鐘或以上。而這裡的水蛇粥,料足見誠意,粥水濃稠,的確是一煲值得等待的夜粥。

-------------------------

文|羊城晚報記者 梁旭華

圖|T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