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多肉上盆應該幹土上盆or潮土上盆?

我們有時候不知不覺的就會陷入派別之爭。就好比粽子能不能有肉,元宵吃甜還是吃鹹……

關於上盆,也有兩派,就是幹土派和潮土派。這些年來,幹土上盆和潮土上盆兩派一直爭鬥不斷,各有勝負。有的花友不知道該加入哪一門派,就來問我。要我說,無論幹土上盆還是潮土上盆,這都不是事兒。

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說到最終的目的,幹土上盆和潮土上盆,其實都是一回事兒。

為什麼說是一回事兒呢?咱們來看看各種上盆方法其背後的目的吧。

潮土上盆的目的其實很單純,就是要解決上盆後的第一次澆水問題。肉肉初次上盆,根系修理之後即使晾根,也可能有很多傷口沒有完全修復。這時候如果直接把水澆透,就有可能造成黑腐。

這裡要說點兒以前的事兒了。潮土上盆這個概念可謂歷史悠久,反正我聽說潮土上盆這個詞的時候,使用顆粒土養肉這個概念還不大被人接受呢,什麼赤玉土、火山石之類的東西我是見都沒見過的。當時基本上最高級的土壤就是泥炭土,改良透氣性的方法就是往裡面加珍珠岩(那個時候覺得珍珠岩老高級了)。

熟悉泥炭土的花友都知道,泥炭土在全幹狀態下有個大毛病,就是浸潤性非常不好。你澆水的時候必須把土徹底澆透,如果只澆表面一點兒,或者沿著一邊兒澆,土壤基本上是澆哪裡哪裡是濕的,沒過水的地方,基本上就還是幹的。但是如果徹底澆透也不行,土壤變得不透氣的時間很長,用大水一泡,就容易把根系憋死,也是容易導致黑腐。

這種情況對於新上盆的肉肉來說就很糾結了。就成了澆水也不是,不澆水也不行。

所以就有了潮土上盆這個辦法。先把土壤加少量水拌成有點兒潮濕的狀態,然後再上盆。這樣首次澆水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說完了潮土上盆,再說幹土上盆。雖然派別不同,但幹土上盆的初衷與潮土上盆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害怕澆水後肉肉會黑腐。

但是幹土上盆這一派從另外一個角度解決問題。他先把修根後的肉肉用幹土種起來再說。你不是覺得晾根可能不充分嗎?不是覺得肉肉的根系上可能還有傷口沒有修復嗎?沒關係,我上盆了也不澆水,我等著。

有時候,幹土上盆的肉肉會等一周甚至十幾天的時間以後才第一次澆水。在這段時間裡,肉肉的根系早已在花盆的幹土裡自我完成了修復。所以等到你第一次大水澆灌的時候,根系上已經沒有傷口了。

所以以前用泥炭土的日子裡,潮土上盆是有些優勢的,因為起碼肉肉種起來的時候就可以有水喝了。而幹土上盆相對來講過於簡單粗暴了。

上面說的都是顆粒土不流行的時代的做法。如果你看到某篇文章裡提到幹土上盆後等10天再第一次澆水,基本上都是那個時代留下來的小竅門。

那麼,現在大家都用顆粒土了,幹土上盆和潮土上盆這兩個概念有什麼變化嗎?

有點兒變化。顆粒土的品質比較重,有些顆粒還比較鋒利,比如說麥飯石、火山岩之類的顆粒,都有些比較尖銳的棱角,容易在種植的時候給植物根系造成一些小的傷害。如果拌濕土壤,顆粒就會變得更重一些,造成根系傷害的可能性就更大些。

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要種植的肉肉根系比較長,那麼幹土上盆就會有優勢一些。因為幹土顆粒比較輕,對肉肉的根系傷害小。

另外,顆粒土的透氣性普遍都比泥炭土要好很多。你可以在上盆的24小時後(還是要讓可能受傷的根系稍微休息一下)直接把水澆透也沒問題。因為天氣好的時候,好的顆粒土幾個小時後就能恢復到透氣的水準。

那麼潮土上盆是不是在顆粒土時代就徹底淘汰了呢?當然不是,潮土上盆還是很有用的。

比如說,你給肉肉上盆的時候,天氣不太好,正在下雨。這時候你可以選擇幹土上盆,然後等幾天,等到天氣晴了再給肉肉澆水。

但是如果天氣一直不好呢?南方的花友肯定會想問這個問題。這時候潮土上盆就派上用場了。我們可以把土壤拌得微微潮濕再給肉肉上盆,這樣在天氣不好的季節裡,第一次澆透水這件事兒就可以免了,以後還可以少量多次的給肉肉補水,幫助服盆。

那你可能會問,不是說顆粒拌土後就更重了,容易造成根系的小傷害嗎?這個怎麼破?也很簡單,我們拌土的時候,可以加一點兒殺菌劑進去,這樣就能確保在一個時間段裡,土壤裡的微生物密度不會超標,也就不擔心爛根的問題了。

所以,加入潮土派還是幹土派不是問題,能根據自己手頭條件靈活選擇方法,你才是好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