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3歲前,家長要做好這些事
13歲左右是很多孩子成長的分水嶺。在這之前,是他們性格、習慣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家庭教育最能發揮作用的時期。大家可一定要捉住機會,及早儘量做好以下幾點:
✲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從呱呱落地之時起,我們對這個世界就充滿了無限的好奇,什麼東西都要一探求竟。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有觀察、探索的動力。慢慢地,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和技能,同時也產生了豐富的想像,加深對這個世界的瞭解和認識。
在人類史上,發明家有不少,他們共同的一個特點就是善於觀察和奇思妙想。但是,很多家長總是有意無意摧毀了孩子的好奇心。比如當孩子問為什麼時,家長敷衍回答甚至大聲斥責;當孩子在好奇心驅使下做出破壞性☆禁☆行☆禁☆為時,被家長打罵。於是,孩子的好奇心逐漸被摧毀,直到消失不見。
作為家長,我們應注意這一點,儘量去保持孩子旺盛的好奇心,鼓勵孩子觀察、探索世界。當孩子問問題時,不要不耐煩,而應認真對待,以免打擊孩子求知的積極性。建議大家不要直接講出答案,不妨試著引導孩子自己思考,或動腦筋找出答案。若不知道也沒關係,可以一起去尋找答案。
✲ 讓孩子愛上學習
學習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若是孩子不把學習當做負擔,而是看做一件樂事,那麼他會保持極大的熱情一直孜孜不倦,日後想必會學有所成。
生活中,很多家長卻從小這麼對孩子念叨“你好好學習,以後才能考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事實情況是,儘管孩子被這麼灌輸,但此類觀點並無法長久支撐孩子,或者用來激發孩子用心學習力度並不夠。
只有孩子有足夠的內在驅動力,才會主動、樂於並堅持學習。除了好奇心外,勝任感和互助感是最基本的內在動力,家長應進行激發。方法很簡單,最好用的就是裝不懂,向孩子提問。也可以多請孩子幫忙,比如列帳單算收支,輔導弟弟妹妹功課等等。從這些事情中,孩子會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努力做好。一旦這3種內在動機被喚醒,孩子會對學習充滿興趣和熱情,非常樂於學習。
✲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
很多家長喜歡聽話的孩子,當孩子試圖發表自己看法便會被認為是頂撞大人。然而聽話和有主見並不是一回事。這種“一言堂”的做法對孩子傷害很大。要知道,這麼做不僅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還會破壞親子關係,使他們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慢慢地就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
事實上,讓孩子事事聽自己的,不允許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就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應平等對待孩子。當孩子犯錯或不按照你要求做時,先別著急發火,建議先問問緣由,讓孩子說說自己的看法。
尊重孩子體現在生活點滴上,比如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學習什麼才藝,和誰交朋友等。若你覺得不妥,那麼心平氣和和孩子談談,而不是強硬干涉。最後不管結果如何,你的姿態要是對的,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為孩子樹立了良好溝通的榜樣,同時避免了親子衝突。
✲ 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建立自我認知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斷尋找、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可能會發展出一些家長不是很喜歡的愛好,比如打遊戲、追星等。對此,一些家長甚至強力阻止。
事物往往有兩面性。我老公從小就愛打遊戲,因為很多遊戲以歷史題材為元素,也因此愛上《三國演繹》、《水滸傳》等等,愛上了歷史。上學時歷史學得最好,直到現在空閒還很愛看歷史方面的書。所以說,大家別把一些事情一竿子打死。若孩子真的有些走偏,我們及時進行合理引導就好。
畢竟,我們不可能永遠都在學習、工作。在休息時,孩子想做什麼咱們不要管太多。如果可以的話,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這樣你們的共同話題會多起來,溝通起來更順暢,親子關係也會更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