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單車火了,這個東西也開始共用了
自從互聯網經濟興起,技術引發的一系列變革就令整個市場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其中共用經濟成為熱點之一。
近年來,針對共用經濟的討論也有很多,共用經濟的定義為: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歷模式。共用經濟的本質就是將閒置的物品提高使用率,使用的人不限於所有者。近年來共用經濟的代表公司也有很多,國外的uber和airbnb,國內的滴滴和小豬短租,以及從去年開始火起來的共用單車平臺摩拜和ofo等。實際上共用經濟是隨著經濟發展,一些物品比如房子、車子等閒置資源可以找到更為匹配的用途,通過技術實現了供需的對接。這些共用經濟代表模式都用共同點:以互聯網為線上平臺,開啟線下交易場景。
目前來看,共用經濟主要還是共用實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不過“知識付費”的興起,也讓大家驚喜地發現,其實不僅僅是車子和房子能共用,最簡單便捷就可以共用的是知識。現代社會是互聯網思維貫穿的社會,不過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機會得到先進的知識。去年得到、知乎以及豆瓣都嘗試了知識付費,線上live和線上交流是很受大家歡迎的形式,事實也證明知識付費是有前景和發展空間的。
不過除了無形的知識,有形的知識——書,是不是也可以共用呢?其實以我們過去的經驗,書是非常私人的物品,擁有一本書就可以擁有對這本書的學習權利。過去圖書銷售都是靠走量,因為書對個體來說是不可複製物品。人們常常不想和別人去分享。但是現在有人認為“共用圖書”也是有未來的。“借書人”就是這樣一個共用圖書平臺。這個平臺可以令用戶不限時間和數量借書,最重要的是還會將書送上門給用戶看。這樣一來,很多書就可以迴圈利用,這其中的共用意味就很濃了。只是目前的“借書人”平臺只能說書是共用的,類似於圖書館借書,但是並沒有將這個模式引入太多互聯網因素,沒有社群的互動,沒有更多的人參與,只是以平臺為中心向四周延伸,單點對多點。這樣來看的話,不能夠很好地體現“共用”對這個行業的推進性。
中國的文化產業其實還處在起步階段,大家對書本和知識的概念還停留在應用層面,並沒有上升到市場化的文化層面。平臺也是如此,缺少創意和精神內核。國家目前也在大力推進全民閱讀,網路文學目前市值全球第一,書其實是很好的一個可以共用的東西。但是如果能突破原有借書商業模式,並且減少平臺的成本消耗,成為人們自發互動地一種共用行為。這到底可行不可行?我們有待考察和嘗試。“
共用單車後的群魔亂舞
共用單車正火遍全國,一款名為“借書人”的共用圖書平臺也正引起公眾的關注。這一互聯網借書平臺打破定式,讓人不限時、不限量地借書,全國送書上門。上線一年後,目前每月的借出量大概在2000本左右。
共用單車火了,這個東西也開始共用了
文/美琴 (您的關注就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