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單車之殤:從小而美到添堵失控
2015 年下半年的資本寒冬,讓整個創業市場冷清了下來,沒有了過往的喧嘩,創業大街也不像以往那樣熱鬧。
時間是給浮誇降溫的一劑良藥,創業市場的冷淡不是因為資本的缺少,而是沒有了好的投資方向。
依稀記得,共用汽車上百億美金燒錢大戰硝煙彌漫,最後以“握手言和”收場。而在 2016 年下半年,共用單車的出現,無疑是給創業者和投資人新的方向,更是開啟了新一輪的爭鬥,企圖彌補曾經錯過的共用汽車福利。
目前,在北上廣深以及大多數二線城市,幾乎都有著共用單車的影子。不同於政府性質單車,共用單車擁有更好的操作性,可以不用根據要求固定停放。並且,在手續程式上,共用單車也有著更多的優勢。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15-2016 年,共用單車市場整體用戶數量實現了從 245 萬到 1886 萬的巨大增幅,一年增長了 6.7 倍。同時,有相關機構預測,2017 年共用單車市場使用者規模將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年底或達 5000 萬使用者規模。另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 3 月,湧現的共用單車品牌約有 34 家,已在全國 30 多個城市投放超過 200 萬輛車。其中,摩拜單車與 ofo 已經走過 D 輪融資,拿到天使輪-C 輪融資的也有 11 家之多。
不誇張地說,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幾乎在每個地鐵口和景點都存放著大量的各種顏色的單車,它們代表著不同的品牌,更是代表了該品牌在市場上的佔有率。如果僅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摩拜和 ofo 像極了當初的滴滴和快的,無論是在市場佔有率上還是在背後的資本方面,都有著別的品牌不可比擬的優勢。
有市場的地方就會有競爭,而有競爭的地方就有可能會出現陰暗的一面。當初,在共用單車剛剛興起的時候,各家之間的競爭還是在一個比較良性的狀態,大家相互之間比拼的更多是服務、硬體和技術層面。但是,現在在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方,會看到一家單車獨霸,其它家單車卻被堆積在別處的場景。
與此同時,為了獲取更多的用戶,共用單車之間也玩起了燒錢補貼套路,從剛開始的週末免費騎行到現在的迎兩會、節日免費騎行。其中,ofo 更是幾乎每週都免費,很多用戶都笑稱“自己充的十塊錢已經一個多月沒花一分了”。並且,摩拜還推出了騎行紅包,一方面可以以另一種方式達到免費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吸引了用戶,增加了騎行的樂趣。
馬化騰曾經在兩會上表達了對共用單車的擔憂,稱“共用單車會不會貼錢讓用戶騎?”現如今,不斷地融資讓共用單車的腰板更硬,倒貼獲取用戶和市場已經來臨。當然,你會覺得這是競爭中必然會出現的,只有前期的燒錢才會換來後期的穩定,才能更快地淘汰沒有實力的企業。但是,很多人卻忘記了,共用單車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方便群眾,解決人們最後一公里的痛點。但是,現在呢?共用單車數量越來越多,競爭面也越來越廣,同時也越來越失控。
日前,已經在 A 股排隊 21 個月的常州永安行更新了招股書,欲登陸 A 股市場,更有可能成為共用單車第一股。不同於摩拜和 ofo 等公司,永安行早在多年前便與政府合作,推出共用單車,只不過當時是有樁的單車,並不像現在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不是永安行第一次嘗試上市,只不過當初並沒有那麼受關注。現在,借助火爆的共用單車概念,永安行迎來了上市的最好時機。要知道,永安行的優勢在有樁單車上,而在共用單車上,無論是數量和用戶上,都與摩拜和 ofo 有著很大的差距。而現在上市,無疑是永安行的最好選擇,更是有可能讓自己成為共用單車第一股,一舉兩得。但是,如果從經營狀況來考慮,沒有共用單車這個概念的助力,永安行遠不會那麼順利。
在整個市場競爭最為白熱化的時刻,永安行的“退出”或許是最為明智的選擇。但是,對於其它共用單車來說,或許下一步該怎麼走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同時,數量龐大的各種單車已經對社會的秩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清明假期前兩天,大量遊客湧入深圳灣公園看海,其中不少人騎著共用單車,而這也導致海邊的道路被停滿的單車佔據,影響了道路的順暢,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之後,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發佈緊急公告,決定 4 日全天,共用單車禁入深圳灣公園。
同時,在北京多地也禁止共用單車停放,並出臺共用單車停放規定,需到指定的地方存放,不得破壞道路整體的秩序。而亂停亂放的背後,除了用戶個人的素質之外,共用單車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責任。一心只想著如何擴大市場,提高佔有率,反而忽略了對規則的遵守,沒有想到或者是說根本不在乎會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
對於競爭,大多數人只會在乎誰第一個沖過終點,第二名都很少有人問津。我們理解共用單車企業在如此大的壓力下的焦慮,但是這種焦慮的來源更多的是企業自身背後的不成熟,尤其是盈利模式。
在某一次訪談中,摩拜單車 CEO 王曉峰更是直接地表示,“摩拜方面也不知道怎麼盈利,如果知道的話也就不會用投資人的錢了。”表面上看,這是一句比較不負責任的話,但是也揭露出目前共用單車在盈利方面的孱弱。
不管是做善事也好,還是不清楚如何盈利也罷,共用單車在獲取更多用戶的同時,卻沒有足夠創造營收的能力,這點確實是讓人充滿疑問。畢竟,單車和汽車在質上存在根本的不同,不可能照搬過去的經驗。
現如今,燒錢只能作為短暫的突破方式。如果共用單車企業們沒想好騎向何處,也希望不要用自以為正確的方式去給社會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