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 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研究成果在昨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仿生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目標,是模仿人腦——從大腦的機能與運轉方式獲取靈感,來設計更加智慧的機器。這在資訊學科應用廣泛,用來處理成特定任務的演算法,如圖像識別,就受到仿生學的啟發。但它們能耗巨大。

以 Vincent Garcia 為首的法國科研人員,近日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

在晶片上直接創制出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以及能夠解釋其學習能力的物理模型。

該研究為創造人工神經突觸網路,因而開發出更快速高效的人工智慧系統打開了一扇大門。

藝術家描繪的人工神經突觸結構圖

人腦的學習過程與神經突觸緊密關聯,後者起到連接神經元的作用。被啟動的神經突觸越多,其連接就會受到強化,學習得到提升。研究人員從這項機制獲取靈感,來設計名為憶阻器( Memristor)的人工神經突觸。該納米電子原件,由兩個電極,以及夾在它們之間的一層薄鐵電物質(ferroelectric layer)組成。後者的電阻,可用類似於神經元電信號的電壓脈衝來調整。若電阻低, 突觸聯繫(synaptic connection)會很強;若電阻高,突觸聯繫會較弱。

讓人工神經突觸進行學習,完全是基於這項調整電阻的能力。

雖然,全世界有許多頂級實驗室在研究人工神經突觸,這些設備的工作原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法國研究人員的主要貢獻在於:首次開發出能預測人工神經突觸如何工作的物理模型。

借助該模型,創建更複雜的系統成為了可能,比如一系列與這些憶阻器相互連結的人工神經元。

雷鋒網獲知,作為歐盟 ULPEC H2020 研究項目的一部分,該發現將會用於在新型攝像頭上進行即時輪廓識別:除非觀察到視角變化,圖元點會保持不活動狀態。該資料處理過程的能耗更低,並能更快地檢測選中的對象。雷鋒網瞭解到,參與該研究的學者來自于CNRS/Thales 物理學聯合研究室,波爾多大學、巴黎第十一大學、埃夫裡大學 以及美國阿肯色大學。

via 

science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