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你確定你們真是在辯論,而不是吵架?

【一】

英國議會,是怎麼辯論的?

英國議會下議院的議事廳佈置成一個狹長的長方形,當中一條空地,兩邊是一排排長椅,後排逐級升高。端頭的高靠背椅是議長的席位。

議長右側的長椅上,第一排坐的就是首相及其內閣成員,後面是支持執政黨的議員們。對面第一排,坐著主要的反對黨成員,後面就是反對黨的議員們。(參照下圖)

而在第一排椅子前面,地毯上各有一條鮮明的紅線,任何人不可越過。誰要是激動起來過了線,就會遭到議長的訓斥。

最有意思的是議員們和首相的問答。問和答都是對著議長說話,直接你來我往的對話是規則所禁止的。這樣,他們發言裡提到對手,只能使用第三人稱,更不允許直呼其名,而必須稱之為“我尊敬的朋友”。這樣一來,話說得再激烈,聽起來也成了這樣的味兒:

“議長先生,事實是怎樣怎樣的,而不是如我尊敬的朋友說的那樣。在這個問題上,某某選區的我尊敬的朋友是撒謊者!”

而這些規則就是要避免直接的爭論,避免話語的糾纏。面對議長說話,發言者就注重於把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聽者就集中精力理解對方的本意,辯論就是對事不對人的。

【二】

什麼是《羅伯特議事規則》?

《羅伯特議事規則》是由亨利•馬丁•羅伯特撰寫的一直流傳到現在的美國開會規則。它專為開會提供發言、辯論、提議、附議和表決的規則。

《羅伯特議事規則》中制定有關於辯論的五大鐵律:

1、文明表達:禁止人身攻擊、質疑動機、扣帽子、貼標籤。

2、 一時一件:不跑題。

3、限時限次:不超時,禁止一言堂,比如設定每人只能發言n次,每次m分鐘。

4、發言完整:不得打斷別人的正常發言。

5、面向主持人:參與者之間不能直接辯論,只能對主持人發言。

像議事規則這樣的技術細節,對於美國這樣的多元化而又強調個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國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否則的話,如果發生分歧就互不相讓,各持己見,爭吵得不亦樂乎,很可能永遠達不成統一的決議。

羅伯特議事規則,就像一部設計良好的機器一樣,能夠有條不紊地讓各種意見得以表達,使辯論得以順利進行。

【三】

人類歷史上最出色、最智慧的第一個成文憲法是怎麼產生的?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是人類歷史上最出色、最智慧的第一個成文憲法。由美國十三個州的代表通過費城制憲會議製成。這些人代表著不同地方、不同利益,又互相之間不熟悉、互不信任、互相提防。但他們關起門來幾十天,居然成功地制定了人類歷史上最出色、最智慧的第一個成文憲法。

那麼,費城制憲會議為什麼會成功呢?

事實上,會議一開頭,第一件事,他們制定開會的程式和規則。發言、提案、附議、修正動議、表決等等,大家公認一套規則。有規則而且守規則,是制憲會議成功的第一個條件。

然後,他們選出了主持會議的主席,前大陸軍隊總司令喬治•華盛頓。華盛頓是一個把榮譽看得比生命還重的人,服從規則到了刻板的地步。整個制憲會議期間,憑他的威望、尊嚴和公正,保證會議一天天地按照規則進行,而且他至始至終都只是刻板的執行規則,不發表任何意見,防止因為自己威望過高,代表們把他的話看得很重,反對的意見無形中受到壓制。這是制憲會議成功的第二個條件。

正是由於會議中的辯論有程式和規則的約束,使制憲期間的各種不同意見和不同利益,都能和所有代表見面,從而為會議的成功創造條件。

【四】

辯論前需要瞭解的邏輯

1、可證偽性

可證偽性是指從一個理論推導出來的結論(解釋、預見),在邏輯上或原則上要有與一個或一組觀察陳述發生衝突或抵觸的可能。

例如,甲說“某某山上的某某仙很靈驗,去拜一拜就可以報平安”,大家爭相前往。可是有一個人上個月才去拜過,就出了車禍,於是有人質疑他,他的回答是“那是因為他的心不夠誠!”

例子中甲說的話根本沒有被證明不對的可能性,解釋權完全由他,這是句永遠正確的騙人鬼話,也就是說甲的話沒有“證偽性”。

在選擇一個辯題時,首先要核實的是此問題有沒有“證偽性”,無法證偽的說法沒有意義。

2、相關未必因果

假設有研究人員在一群人中做調查,將人群分成常吃海參的一組和不常吃海參的一組。然後進行智商測試,對總體結果進行統計,看看哪一組智商平均值更高。如果常吃海參的一組平均智商得分更高,那麼研究人員就會得出結論:海參吃的越多智商就越高。

但是海參和智商之間的關係,有可能是因為經常吃到海參的家庭一般比較富裕,而富裕的家庭通常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以使得孩子更聰明等。海參和智商,只是具有相關性,並不是因果關係。

很多人習慣先入為主地把相關性當作因果性,這也是辯論中常見的邏輯錯誤。

3、非此未必即彼

非此即彼只有在互斥關係時才成立。

比如,一顆圍棋子,我說不是黑的,你就有理由認為我的判斷是白的,因為圍棋子是非黑即白的互斥關係。但如果是中國象棋棋子,我說不是帥,你也不能說就是馬,因為這兩個象棋棋子之間不是互斥關係。

辯論時關鍵的一點問題就在於互斥,若對方拿出非互斥邏輯的一對事件並通過非此即彼的方法詰難你,你就要給他來一句“你說的兩件事互斥嗎?”

【五】

辯論不是貼標籤駡街,而是求真

很多人在辯論中愛走捷徑,那就是:貼標籤。例如:“你為什麼總是說美國好話?帶路黨!”“你竟然認為這事政府沒錯?你這個五毛!”等等。

對於“貼標籤”作家劉瑜這樣寫到:

對於論戰者來說,貼標籤的好處就是省去論證的辛苦。雖然有些人試圖邊講道理邊貼標籤,但標籤往往以辭害意,令人不願聽標籤後面的道理,於是交鋒不能深入,論爭總是戛然而止。

你說我沒素質,我說你白蓮花;你說我腦殘,我說你傻逼。當辯論陷入這樣的邏輯,標籤戰就徹底淪為駡街戰。

“標籤戰”傷害道理的微妙性,而道理幾乎總是微妙的。

【六】

辯論時要注意什麼?

1、圍繞論點

包括不要擴大論點和增加新的概念。如果不斷擴大論點,那麼辯論就不可能得出任何結論。

2、不要人身攻擊

不指責對方的人品、不指責對方的能力、不指責對方的身份等。

3、要敢於認錯

如果辯論中發現自己提出的事實或者邏輯出現了錯漏,要敢於承認而不要抵賴,更不能指責對方也有錯。

辯論時需要注意的點很多,以上簡單介紹了3種,若辯論時都能做到,你會發現90%的辯論都是沒有必要的。

【七】

什麼時候要停止辯論?

在下列4種情況下你應該立即終止辯論:

第一,對方邏輯混亂,或者過於激動。

第二,對方的觀點是基於個人利益,比如教育部官員反對撤銷教育部。

第三,對方純粹是為面子而戰,比如領導在下級面前、家長在孩子面前。

第四,對方的能力、知識面都不足以給你們的辯論帶來價值。

終止辯論最好的辦法是用幽默來岔開話題,以恢復輕鬆和諧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