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為何身為上班族的你,工作永遠做不完?

【一】

生5個娃,上著班考上哈佛,她靠的是什麼?

近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一條新聞,可謂發人深省:

日本女醫生吉田穗波,在陸續生了5個孩子、全職工作的同時,到哈佛留學兩年,還出了本書。如此多重要的事情齊頭並進,你認為不可能,她卻做到了。

2004年,吉田穗波從名古屋大學研究所博士畢業,任職婦產科醫師,工作十分忙碌的同時還要照顧患有氣喘的大女兒,但疲憊的生活讓她萌生了“若想改變現狀,只能積極提升自己的程度”的想法;

2008年,她懷揣著深造的夢想,用半年的時間完成了從申請入學哈佛、準備考試到錄取,期間還懷上了第三胎;

同年,她帶著三個年幼的女兒,與丈夫一起前往波士頓,用兩年就拿下了哈佛學位,留學期間更生下了第四個孩子;

2012年,她如願成為日本國立保健醫療科學院生涯健康研究部的主任研究官,就在她的著作《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出版之際,她的第五個孩子出生了。

(圖為吉田穗波、她的丈夫及他們的5個孩子)

可以說,吉田穗波所進展的每一步,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都是艱難的任務,吉田穗波卻漂亮地同時做到了。反觀你自己, 在別人做一件事的時間裡,你做了幾件?是更多還是更少了?

為什麼晚上要寫個東西,吃完晚飯後你卻在聊天、刷朋友圈、喝茶,甚至無所事事,直到11點才開始正襟危坐?

為什麼今天要去趟銀行,卻在各種無關緊要的事情都處理完後,趕在銀行關門前匆忙趕去?

這是否是你的縮影?你到底是怎麼了?其實,你是患上了心理學上的“帕金森定律”。

【二】

何為帕金森定律?

歷史學家帕金森提出,時間管理隱含著,你可以為一項任務安排過多的時間。如果你給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時間從事一項工作,你就會放慢你的節奏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時間,即:

帕金森在其所著的《帕金森定律》一書中描述了一位老太太給侄女寄明信片的過程:

老太太用了1個小時找明信片,1個小時選擇明信片,找侄女的位址又用了30分鐘,1個半小時用來寫祝詞,決定去寄明信片時考慮是否帶雨傘,又花了20分鐘。做完這一切.老太太已經勞累不堪。

試想,同樣的事,若是讓一個工作特別忙碌的人來做,估計在上班的途中花費5分鐘就順手做完了。不同的人做事效果可謂截然不同,一個效率高的人,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幾項任務;而一個行動遲緩的人,在同樣的時間裡,卻一事無成。

此外,帕金森還研究了人們在做事過程中的心理反應。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以為給自己很多的時間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改善工作的品質,但帕金森指出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如果一個人給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時間去完成一項工作,他就會放慢節奏或者增加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人在這種時間彈性很大的環境中工作並不會感到輕鬆,相反會因為工作的拖遝、膨脹而苦悶、勞累,從而精疲力竭,就如寄明信片的老太太一樣。

試想想,你是否中了心理學上所謂的“帕金森定律”?

【三】

“沒時間”這句話,可能會毀掉你的生活

生活中,許多人昏天暗地地忙著,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可當被問起“為什麼不改進自己的生活” 時,許多人又總是拿“沒時間”作為藉口。可是,你真的沒時間嗎?

企業家王石身兼多個職位,卻仍然為自己的生活定下許多目標並努力完成,例如:學習新語言、閱讀寫作、登山、健身等等。王石時刻提醒自己:“弱者給自己找舒適,強者給自己找不適,我每天都強迫自己做一件讓自己不適的事。”

想必你也聽說過:同學A從40歲才開始學畫畫,退休後,成功舉辦了第一場個人畫展,圓了兒時的夢;朋友B由於英語太差在工作上遇到瓶頸,他決心利用每天閑餘時間學習,三年後,他做到了與外國客戶流利地溝通。

西方有句諺語:“最忙的人最能找出時間。”可見,忙不是一個人推脫的理由,而是更進一層的大門。

【四】

如何擺脫“老太太的生活”?

在瑞士,嬰兒一出生,就會在戶籍卡中為孩子登記姓名、性別、出生時間及財產等諸項內容。特別有趣的是,所有瑞士人在為孩子填寫擁有的財產時,都會填上兩個字:“時間”。時間如此重要,在各式各樣事情的轟炸下,你該怎樣善用時間改進自己的生活呢?

①為自己增添一點“壓力”

在國外有一個這樣的案例:

一個上大二的學生儘管只修最少學分的課,但其平均成績仍然無法維持在C。後來,她的父母向心理專家諮詢。可令她的父母親驚訝的是,心理學家建議這個學生多修一些課,而不是少修一些。結果出乎學生本人和家長的意料,學生所有課程的成績不降反升。

正所謂:有壓力才有效率。在緊急的壓力狀態下,大多數人只用原計劃50%的時間就能完成任務。這種情況想必也曾出現在你的身上,例如,在出去旅行的前一天,你總能將平時一兩周內才能做完的事情完成得漂漂亮亮,因為這樣你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全力以赴自己的旅行計畫。

所以,為自己增添一點“壓力”,是擺脫“帕金森”,做高效率人士的一大方法。

②挑出罐子中的“鵝軟石”

小編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時間管理課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個裝水的罐子,然後又從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從罐口放進罐子裡的鵝卵石。當教授把石塊放完後問學生道:“你們說這罐子是不是滿的?”“是。”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說。

“真的嗎?”教授笑著問。然後他再從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從罐口倒下去,搖一搖,再加一些,再問學生:“你們說,這罐子現在是不是滿的?”這回學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後有位學生怯生生地說:“也許沒滿。”

“很好!”教授說完,又從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進罐子裡。接著問:“現在這個罐子是滿的呢?還是沒滿?”“沒有滿。”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說。

“好極了!”教授再一次稱讚這些學生們。接著,教授從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來已經被填滿了的罐子裡。當這些事都做完之後,教授嚴肅地問同學:“你們從上面這些事情得到什麼重要的啟示?”

班上一陣沉默,一位自以為聰明的學生回答說:“這門課是講時間管理的,那應該是指無論我們的工作多忙,行程多滿,如果要逼自己一下的話,還是可以多做些事的。”

教授聽到這樣的回答後,點了點頭微笑道:“答案不錯,但這並不是我要告訴你們的重要資訊。”教授故意頓住,接著說:“我想告訴各位最重要的資訊是,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裡去,你也許以後永遠沒機會把它們再放進去了。”

其實,我們的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你總認為有著大量的時間,就會將時間用於零零碎碎的事情,那麼最後,你可能也就撿不起那塊“鵝軟石”了。

所以,對於工作中林林總總的事件,一定要按重要性和緊急性的不同組合確定處理的先後次序。只有挑重要任務,做到精簡、提效,才是治療“帕金森”的另一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