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食記 | 看完這部舌尖上的日本鄉村,我不想買房想去種地了
這是一部沒有劇情,卻又引人入勝的電影。它設定了一個若有若無的故事,單親媽媽留下女兒離家出走,女兒市子進城闖蕩卻無法融入東京的喧鬧生活,於是決定還回到故鄉小森。
沒有跌宕的起伏,片子從頭到位就記錄市子自己種田、收割、製作食物,一個人的田園生活,日子似乎就在春夏秋冬中靜靜流淌。
市子生活的小森,是位於日本東北地區某個村莊中的小村落,這裡沒有商鋪,只是購買必需品的話,可以去公務所所在的村中心,那裡有農協開的小超市還有幾家商鋪,這裡被大片森林圍繞,村子中的人們靠農耕為生,這是《小森林·春開篇》。
春來了,雪化了,桃花和嫩葉在風中搖曳,這些田園風光看得人如沐春風,心曠神怡。
伴著一路櫻花,市子騎著車,準備去山上採集野菜。
自給自足的生活,讓市子關注著自然發生的一切,小森的山上春天會有很多野菜,到了插秧前市子就上山,她戴著帽子背著書包獨自步行在脆嫩的世界,尋找美味。
紅葉傘、延齡草、豬牙花、鵝掌草、白根葵、楤芽、莢果蕨都是春季山中的美味,拿回家,裹上蛋和麵粉調成的糊,放入油鍋,吱一聲,各種野菜天婦羅就誕生了。
市子夾了一根放入嘴中,能聽到“呲呲”這種脆脆咀嚼聲。
想來,像這樣在鄉間親手采下,洗淨,立刻入鍋做出來的天婦羅,一定美味極了。
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偶市子偶爾也會想起曾經獨自在東京的生活,看著飯菜默默地想“在媽媽心裡我算親人嗎”,別人一回家都會有溫暖的飯菜在等著,而她不管多累都需要一個人去做。
所以這看似是一個風花雪月的小清新的片子,但其實不然。
雖然深山中的小鎮有風有花有四季,但她從城市回來的生活並不容易,冬天一過就必須想著春天要種什麼菜才能儲備到下個冬天吃,還要防蟲防雨面對很多自然的不確定性。
所以每一個食物她都倍加珍惜。
市子的家被沼澤、森林、田地包圍,春季有瓢蟲,夏季有螢火蟲,沒有網路和一切現代的東西,卻能看到被風吹起的種子,和水田裡影出的浮雲。
偶爾好友吉子會來造訪,市子會在田間隨手摘下田裡的菜,做頓簡餐。
順手挖一些野蔥。
把鮭魚放在烤架上烤制,再煮上義大利面。
野蒜洗淨,加入紅辣椒一根,入油鍋翻炒再加入烤制好的鮭魚塊加入兩大勺麵湯,製成醬汁,最後加入煮好的義大利面。
翻炒後加入極嫩的菜花扮勻。
陽光下,對著初春的原野,卷起裹著醬汁的麵條,看得人心裡暖暖的。
四季裡,每一次市子做了吃的,她都會邀請吉子來分享,吉子往往只是簡單的微笑,說“好吃”。日式的含蓄,不誇張,不驚訝,甚至內斂,看得人很舒服。她們友誼單純美好,哪怕前一天吵架了,第二天吉子帶著咖喱上門道歉,兩個姐妹又會和好如初。
看市子吃東西,簡直是一種享受,從田裡剛摘的包菜,沖洗後直接就在水池邊吃起來,能聽到牙齒咀嚼菜葉的脆嫩聲音。
導演森淳一希望電影拍出紀錄片感,所以在日本東部的奧州當地實打實地取景了一年。在原作的扎實基礎上,還原了真實的日本東北農村生活。
種植和烹飪的細節都由市子向當地村民學習後獨立完成。所以你看到的市子永遠是淡淡的堅毅的臉龐,這是特屬於田間勞作的人的神色,不是一臉心酸辛苦,也不是一臉高高在上,是淡淡的生活氣。
因為包菜太多吃不過來,市子就會自己不停的創作,比如乾炸蔬菜餅、烤包菜蛋糕。
把包菜外層的葉子,切成大碎片,加入雞蛋和麵粉調成厚糊狀分成幾個小餅,入油鍋炸至變色撈出瀝幹。
一口下去香甜又有嚼勁。
把包菜切碎,攪拌機打成碎末,在加入薑汁加油、麵粉、糖烤成蛋糕。
繡球花開了,市子種的新土豆又出土了,從撒種、除草、到收割辛勞之後她總會犒勞自己。
把新鮮土豆,入熱水煮熟,去皮撒一點鹽,吃起來香甜可口,一個人的日子也生鮮有味。
去田邊摘點野芹搭配土豆,又成了開胃的土豆沙拉。
所有食材都是就地取材,物盡其用,似乎帶著泥土的清香 。
偶爾想起母親時,市子會用母親的方子做一些甜點,把土豆烤成土豆麵包。
出爐的土豆麵包,市子趁熱掰開,吹一吹再送入嘴中,雖然做不出媽媽的味道,但看著似乎也香氣誘人。
小森的生活,周而復始。這種重複的生活其實跟在城市中的我們也一樣,每天早上起床,加入早高峰擠地鐵擠公交,早餐隨便湊合,中午隨便吃個食堂或者叫個外賣,晚上再伴著
燈火通明夜景回家,每一天都是如此。
但在小森這種自給自足的簡單生活似乎更讓人踏實,一個人的時候就看看書,想找人聊天時就走進對方家,一起做飯、吃飯。
很多人都希望有片寂靜的山林,在山中聽風而生,飲雨而活,但無論在深山或是城市,尊重內心最重要。
這部影片叫《小森林》,分為春夏秋冬四段,這篇是《冬春篇》的春,待到夏日,影食記再和你一起分享《夏秋篇》的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