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清明節,除了青團還有什麼傳統美食?

在你的印象中,清明節=掃墓?其實,在傳統文化中,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共同融合而成的重大節日。習俗也不止掃墓一個。

清 / 明 / 習 / 俗

掃 墓 

每年清明,人們都會身著素衣,去探望過世的親人。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低聲細訴對親人的思念。

踏 青

清明時節,萬物生長。溫度節節升高,適合出門散心。在山野鄉間嬉戲玩耍,釋放一冬的沉悶。蕩蕩秋千,放放風箏,更是樂事。

寒 食

禁煙火,吃冷食。早時民俗中的斷火三日,其實是為了清灶,以新火換舊火。三天不用火,吃冷食以清理腸胃。

踏青和掃墓往往是清明節不可或缺的部分,寒食節所蘊含的“飲食文化”卻常常被我們忽略。其實清明除掃墓祭祖外,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各個地域均有不同。清明節到底要吃什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傳 / 統 / 食 / 俗

1

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上一期的視頻中wendy姐姐有教大家製作美味的青團哦,想要學習做法的媽媽們戳☛做出“網紅”青團只需3步,超簡單!

2

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3

艾粄

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幹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團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4

薄餅

在廈門,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裡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

5

樸籽粿

清明節,潮汕人喜歡做樸籽粿拜祭祖先,以示慎終追遠,不忘先人辛勞。朴籽粿是採摘樸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過篩出粉,添入白砂糖及發酵粉,加入適量水分攪拌均勻充分發酵,然後裝入陶制桃形粿印或圓形粿印。蒸熟後的粿品呈淺綠色,就成為質優味香色美的清明樸籽粿,吃起來又甘又甜。

6

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還有一重意思,說是吃了歡喜團便可以消除煩惱。果然成都人吃的是好東西,有益身心。

7

烏稔飯

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佘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佘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佘族人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烏稔飯”的製作方法並不繁雜,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中煮沸,撈去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裡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顏色烏黑,不甚美觀,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卻別有一番風味。

8

雞蛋

吃雞蛋源於古代的上祀節。人們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裡,順水沖下,等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食後便可孕育。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END——————

部分素材源自網路,侵刪。

還想知道更多美食資訊?

我們在紛擾雜亂的俗世中能做的

就只是長途跋涉的歸真返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