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天了嚕!跑步也能跑出高☆禁☆潮來?
最近,《新週刊》雜誌副主編、青年作家蔣方舟撰寫的一篇《馬拉松就是中產階級的廣場舞》將本來就很熱的馬拉松炒的更加沸沸揚揚。
蔣小姐在其文章中引用:
科學家指出,長跑者的內啡肽是無法進入大腦的。無論如何,當一個人心情低落時,他大腦裡產生“運動會讓我心情好”的自我暗示,當他的雙腳踏實而輕快地落在地面上,不管那種化學物質是否瞬間在他的大腦中綻放,跑者都認為它奏效了。引用自《馬拉松就是中產階級的廣場舞》,作者蔣方舟,《新週刊》486期。
蔣小姐認為跑步產生了“運動會讓心情變好”的自我暗示,令人忽略到身體上的疼痛。我們熟知的作家、公知都如此說,作為跑步進階者的咚妞也想來嘮一嘮,跑步真的會有“高☆禁☆潮”嗎?漲姿勢的時候到了。
內啡肽是神馬鬼?
內啡肽(endorphin)亦稱安多芬或腦內啡,是一種內成性(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1 9 7 5年, 蘇格蘭和美國的兩組獨立研究人員幾乎同時發現了在人和動物體內存在一種物質:內啡肽。它是由腦下垂體和脊椎動物的丘腦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 。
內啡肽怎樣讓人產生快感呢?
內啡肽的主要功能是鎮痛。鎮痛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切斷疼痛信號的傳遞。疼痛的信號是通過脊髓神經傳遞的,脊髓神經上面有阿片受體,內啡肽與其結合,就能阻遏神經信號的傳遞。它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跟嗎啡、鴉☆禁☆片劑一樣有止痛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鎮痛劑。
當我們持續奔跑,使得由此導致的生理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內啡肽的釋放就會增加,使長途奔襲迎來狀態的拐點。亨寧的研究打開了從神經遞質角度探索“跑步者高☆禁☆潮”的大門。後來的一些研究者陸續發現,跑步時人體產生的腎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物質也參與促成了這種欣快感的形成。
跑步能促進內啡肽的分泌?
通常情況下,我們人體內自然分泌的內啡肽濃度很低。但是,在高強度的鍛煉中,肌肉拉伸或撕扯能引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系統的激素升高,促使人體加速分泌內啡肽,讓人不覺得那麼疲倦,反而有一種飄飄然的快感和滿足感。
對此,科學家拿老鼠來實驗,結果表明:跑可以使老鼠下丘腦弓狀核和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內的內啡肽含量增加;同時老鼠海馬內內啡肽也表現出顯著增加;而且跑也可以使血漿中含有內啡肽的免疫細胞釋放內啡肽,引起血清中內啡肽的含量增加。
其實內啡肽所產生的效果與嗎啡類物質是一樣的,所以它又被看做是大腦內自行產生的嗎啡。但是,人體內的內啡肽在不受外界藥物干擾的情況下都是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可以自我調控。所以,不要擔心這種快感會讓你像吸毒一樣上癮。
跑者高☆禁☆潮,你有過嗎?
很久以前人們就發現,一些人在經歷長距離的奔跑後,會體驗到某種奇妙的輕鬆和欣快感。在此之前,你會感到強烈的疲憊和沉重,就像負重登山一般,而一旦這種欣快感到來,便會覺得步伐和呼吸反而變得更輕鬆,仿佛置身山頂,可以繼續一路跑下去。渾身充滿能量,動作格外輕鬆,沒有疲勞和費力的感覺,不知不覺中就跑了很長距離。這時,跑者頭腦中沒有任何雜念和煩惱,完全沉侵於跑步當中,忘卻了自我,超越了時空,似乎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種在跑步中顯現的愉快體驗,被稱為“跑步者高☆禁☆潮”。
它有時不期而至,有時又毫無蹤影。我們卻總是渴望著它,而且越多越好,一旦跑者有幸感受到它,跑步會變得輕鬆、令人興奮、甚至帶來狂喜,但並非每次跑步都能有幸獲得它。
這種體驗在其他的體育鍛煉中也常常出現,因此又被稱為“體育鍛煉快感”。高☆禁☆潮出現時,跑步者的健康幸福感高漲,而且有強烈的時空障礙超越感。
跑者高☆禁☆潮與生俱來?
跑步者高☆禁☆潮”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應激反應。科學家們研究了大腦對於跑步的反應,並發現這種通過跑步獲得高☆禁☆潮的能力可能是人類固有的,這種機制的存在使得人類可以超越疲憊而長距離追逐獵物或逃避危險。很久很久以前,成功獲取食物對我們的祖先意味著活下去,這種對生的渴望促使他們去奔跑並盡可能地跑得更快,而由奔跑引起並帶來快感的化合物能幫助他們達到所需的速度和距離,亞利桑那大學助理教授大衛·雷切勒(David A.Raichlen)博士得出此觀點。“跑步高☆禁☆潮”在當時(現在也是)可能相當於天然的止痛藥,能讓人忽略疲倦和佈滿水泡的雙腳。
人們對這種欣快感的來源一度充滿想像,直到2008年,德國伯恩大學研究者亨甯·貝克爾及其團隊才通過對長跑者進行正電子成像掃描發現,這種欣快感來自大腦垂體分泌的內啡肽。
如何觸發內啡肽分泌?
雖然說跑步能刺激激素分泌使你有快感,但也不是隨便跑跑就行——內啡肽和內源性大麻素都需要一定的條件才能觸發。
內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需要30分鐘以上才能刺激它的分泌;所以如果蔣方舟只是像她在文章中說的“我在東京居住時住在皇居附近,繞著皇居跑步一圈剛好是五公里,沿路有專門為跑者提供飲用水和休息的地方,是東京的跑步聖地,據說是村上春樹愛跑步的地方。我為了偶遇村上春樹,連續半個月每天去跑步。”(引用自《馬拉松就是中產階級的廣場舞》,作者蔣方舟,《新週刊》486期),可能比較難以獲得跑步快感。
那是不是跑得越快,跑得越多,就越容易獲得“快感”呢?答案是否定的。
過於追求速度或者距離跑者反而會因為太過費力而無法獲得快感。在德國科學家們的研究中,測試物件是經驗豐富的跑者,對於他們來說,配速在每小時6-7英里(約9.6-11.2公里)的2小時長跑並不是特別輕鬆也不會跑到爆肝。“大部分我合作過的跑者都是在奮力奔跑,但並非竭盡全力的狀態下感受到內啡肽效應的。”
一場較短的輕鬆跑不太可能觸發內啡肽,如果是過於激進的速度或者距離,跑者則很可能會因為太過費力而無法有快感。儘管內啡肽功能強大,但它也無法蓋過傷病或者訓練不足(這也是為什麼新手在剛開始跑的時候不會感到跑步高☆禁☆潮),所以蔣方舟在文章中引用的“一個馬拉松選手在參加波士頓馬拉松比賽時,在起跑線附近就被塑膠袋絆倒,膝蓋著地摔在人行道上,他爬起來繼續跑,直到接近29公里時,腫脹的膝蓋罷工,大腿骨折了,而跑者在此之前根本沒有注意到,這是內啡肽的麻痹和鎮定作用。”未免有點言過其實了,除非這位跑者是個機器人或者年輕時的金剛狼。
此外,同別人結伴也有益處:一項牛津大學的研究發現,結伴訓練的划艇運動員相比單獨訓練的運動員,釋放的內啡肽有顯著地增加。如果你是獨自訓練,可以考慮帶上耳機,研究還顯示自己最愛的音樂也能提升內啡肽水準。
跑步承載了人類逃避危險和追求快感的複合需求,並在釋放壓力方面效果顯著,但是當“快感”來臨時,也會一定掩飾身體的疲憊感,忽略身體提出的“受傷前警告”,當然不至於連骨折都發現不了。但是,無鹽祖提醒各位跑者,不可貪圖這種快感,也不可在跑步高☆禁☆潮來臨後持續大強度運動,應當適度訓練,注重訓練方法,注意勞逸結合。
休息也是運動的一部分,每種運動都不要過度,適度才是王道。而馬拉松也不是誰都能跑的,馬拉松是不能被“征服”的,敬畏馬拉松的人,懂得訓練和準備的人,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馬拉松的真諦。
願,每一位跑者都健康又幸福。
來源:新浪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