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單向曆】4 月 11 日,宜生猛

王小波(1952 年-1997 年),中國當代學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王小波出生於北京,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78 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0 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婚,同年發表處☆禁☆女作《地久天長》。1984 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 年後獲得碩士學位。

1988 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 年 9 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1997 年4 月 11 日病逝於北京。同年,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當年坎城國際電影節。

王小波的小說試驗了兩性☆禁☆交往遵循由“性”及“情”,由肉☆禁☆欲到愛情的昇華,達到性情交融、靈肉一致的美好境界。由其作品不難看出這樣的意向:“性”是最低綱領,“情”是最高綱領。“情”的“昇華”與否不能作為對“性”實行禁忌和剝奪的前提條件。但一種僅僅發自本能且止於本能的兩性關係是殘缺和可悲的,若固執於“性”並氾濫開去,則極有可能從個人悲劇衍生為傷及他人、腐化人性、污染世風的罪惡。在《黃金時代》中,“性”既是被拯救的物件,也是實現拯救的手段,使其恢復自明和自為的本相,也是破除性別和人際之間有形無形的“藩籬”、破除身內身外的“牢獄“的武器。

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

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淒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王小波《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