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孕期知識,臍帶繞頸就得剖腹產嗎

分娩是女人的一個坎,在臨產時,各種各樣的緊急狀況都可能發生,比如BB臍帶繞頸。一說到系帶繞頸,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覺得,這太危險了,要剖腹的節奏啊~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並非如此絕對~

科學解釋|什麼是胎兒臍帶繞頸?

臍帶繞頸,顧名思義,就是臍帶纏繞在寶寶脖子上。臍帶繞頸很常見,約占1/4,超聲會看到胎兒頸部U型或W型回聲,U型是繞一周,W型是繞2周,還有繞三圈或以上的。

調查|20%~25%的胎兒會臍繞頸

調查顯示,胎兒臍帶繞頸發生率為20%~25%,大多數是繞頸一圈,少數繞頸兩圈,三圈以上的很少見,一般與臍帶過長、羊水過多和胎動太頻繁有關。隨著胎兒的成長,胎兒在母體內並不老實,有的胎兒活動幅度較大,臍帶纏繞住頸部、軀幹或手腳的情況時有發生。

那麼,臍帶繞頸究竟有多危險?

一般來說,大多數臍帶繞頸的情況不會對寶寶造成影響或威脅,因為一般臍帶不會繞得很緊。一圈兩圈甚至三圈,只要臍帶不短、未被過分拉扯、不影響臍帶血流,大多胎兒不會表現異常。

少數情況下,如果寶寶臍帶纏繞過緊或臍帶過短,在出生以前會出現缺氧,表現為胎心減速,醫生會在胎心監護中發現這種情況。

疑問|臍帶繞頸能順產嗎?

臍帶本身是有一定的長度的,而且富有彈性,所以臍帶繞頸時,只要不過分拉扯,就不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同樣的,如果纏在寶寶脖子上的臍帶不緊而且足夠長的話,那麼還是可以選擇順產的,相反,如果臍帶較短,繞頸的圈數過多而且很緊的話,那麼就要聽聽醫生的建議,選擇剖腹產了。

臍帶繞頸一周:

大多數臍帶繞頸一周的胎兒可自行解開。大多數胎寶寶是很聰明的,當有不適感時他會主動運動擺脫窘境。有時你在腹部輕輕拍打胎寶寶,胎寶寶會主動向另一側運動,離開拍打部位。當臍帶纏繞胎寶寶,而且纏繞較緊、胎寶寶感到不適時,他會向周圍運動,尋找舒適的位置,左動動、右動動,當胎寶寶轉回來時,臍帶纏繞自然就解除了,胎寶寶就會舒服地休息一會。

臍帶繞頸一周如何糾正

☑減少震動:如果是孕晚期的准媽媽,發現臍帶繞頸,同時伴有胎位不正、胎頭沒有入盆時,就不能通過矯正體位去糾正胎位,防止臍帶在胎兒過分運動中繞得更緊。要儘量減少震動,避免在顛簸的道路上坐車。

☑勤數胎動:准媽媽要學會數胎動,正常胎動計數標準為:每12小時大於10次。一般要求准媽媽每日數胎動3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1小時,正常胎動至少每小時達到3次或以上,每動一次計數一下,有時會有一連串的胎動,那麼就算作一次。隔開5-6分鐘再動算另一次。

☑多取左側臥位:睡覺時多取左側臥位,以增加子宮胎盤血流量。可在大腿下墊兩個枕頭,這樣更舒服些。

☑適當活動:孕媽媽在孕期要做適當的活動,不能總是坐著不動,在活動時要避免過於猛烈,比如散步、游泳、孕婦體操等都不錯,但一定要注意安全,要有家人的看護,儘量在安靜的環境下活動。

☑考慮剖宮產:如果臨分娩時,臍帶繞頸的寶寶出現心跳異常,有宮內缺氧時,需要及時進行剖宮產。而纏繞周數多時可選擇擇期剖宮產。

臍帶繞頸二周:

臍帶繞頸兩周分為很多種,比如說懷孕30周臍帶繞頸兩周、懷孕35周臍帶繞頸兩周等,臍帶繞頸3周以上或纏繞胎兒軀幹、肢體的則比較少見。臍帶有補償性伸展,纏繞鬆弛對胎兒影響不大,纏繞過緊及多圈可影響胎兒血供,有造成胎心改變、圍產兒缺氧、窒息甚至死亡的風險。

臍帶繞頸二周如何糾正

胎兒當有不適感時他會主動運動擺脫窘境,有時准媽在腹部輕輕拍打胎兒時,胎兒會主動向另一側運動,離開拍打部位。在B超下經常可以看到當B超探頭稍用力壓准媽媽腹部時,胎兒也會感到壓力就會向旁邊躲避。

☑要注意的就是減少震動,保持睡眠左側位;

☑學會數胎動,胎動過多或過少時,應及時去醫院檢查;

☑羊水過多或過少,胎位不正的要做好產前檢查;

☑通過胎心監測和超聲檢查等間接方法,判斷臍帶的情況;

☑不要因懼怕臍帶意外而要求剖腹產。

如何避免臍帶繞頸

是否可以避免發生臍帶繞頸呢?准媽媽可以通過以下辦法減少臍帶繞頸的發生率。

1.適當飲食。多進食富含營養的食物,避免煙酒及過於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忌生食海鮮、沒有熟透及易過敏的食物。

2.適當運動。運動時要選擇動作柔和的項目,如散步、游泳、准媽媽體操等,不宜選擇劇烈的運動,也應避免過於喧鬧的運動環境。

3.適當休息。生活要有規律,不要熬夜,不能太貪玩,避免過於勞累。

4.適當胎教。在進行胎教時要選擇曲調優美的樂曲,節奏不宜過強,聲音不要過大,時間不能過長,次數必須適當。

做到了以上幾點能有效避免對胎寶寶的過度刺激,避免胎寶寶長期處於過度興奮、活躍狀態,能很大程度低降低臍帶繞頸的發生率。

【小結】

建議孕媽在孕期時,特別是孕晚期時注意定期數胎動,並在孕晚期加強胎心監護及彩超檢查。此外,你在日常生活中最好減少不必要的大幅度活動,以免寶寶的臍帶纏繞得更緊。當出現胎兒繞頸,不要太過擔心,聽從醫生的建議,相信醫生能幫助你把寶寶健康帶到你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