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發動機靠譜嗎?十萬左右國產車省油?
就目前的消費水準而言,絕大多數買車的都還是屬於剛性需求,主要還是以家用為主,大家買車的時候問得最多的就是“這輛車省油嗎?”。油耗已經成為了很多消費者購車時的一個重要參考資料。
其實細心觀察之後我們就能發現,注重油耗的消費者一般都沒有選擇國產車,國產車的車主們都不在意油耗,在油耗排行榜中也基本看不到國產車的身影。
在我們購車預算最集中的12-18萬元這個區間,排除了混合動力車型之後,車主真實平均油耗排名靠前的分別是:英朗(1.5L)、鋒馭(1.6L)、明銳(1.4T)、昂克賽拉(1.5L)、高爾夫(1.4T)(排名不分先後,油耗數值相差不大),它們的實際平均油耗都在7L/100km。
當然,我們要正確認識到油耗是有很多影響因素的,這其中人為的因素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同樣的車不同的人開,可能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油耗,能夠把上面的那幾輛車開出7L百公里油耗的,大有人在。
我們的國產車的油耗表現到底有多麼不堪一擊?哈弗H1--8.3L/100km,長安CS35--8.5L/100km,悅翔V7--8.3L/100km,哈弗H6--10L/100km,國產車基本情況就是最低8L起步,接近10L是正常。其實這些年來我們的國產車進步非常明顯,無論是設計水準,還是做工用料,又或者是動力、配置,只要用心做,都能夠媲美合資品牌,可是為什麼偏偏就是油耗始終居高不下呢?
拿來主義,欠缺調校功力
國內汽車廠商雖然有那麼幾家有著自己研發的發動機,也應用在了自己的車上,但更多的是直接向國外廠商購買發動機,特別是那些擁有合資背景的國產品牌,就很容易能夠拿到發動機應用到自己的車上,像是啟辰有日產發動機,東風風度有日產和PSA的發動機,馭勝和福特合作造發動機,榮威和通用合作造發動機。
那些把發動機直接拿過來用的,如果周邊設備、零件沒有進行深度的適配,整個動力系統沒有經過細心的調教的話,再怎麼好的發動機也是浪費。其實也不是說我們沒有出色的工程師,只是廠商的領導們更加關心新車什麼時候能上市,能夠賣多少輛,能賺多少錢,動力系統匹配?油耗?能開得動,不出大問題就行了。
至於那些和國外汽車品牌共用技術,然後自己製造發動機的,的確是會把精力放在了研發和匹配上,可是有一個問題是沒辦法解決的,那就是製造工藝。
即使是同樣的一份設計圖紙,國內的廠商生產出來的發動機可靠性和性能水準也會有差異,甚至由於技術的瓶頸,無法產出符合強度要求的零部件。
發動機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對最終成品的品質有所影響,國內的生產線建設、機械加工、鑄造水準都與國外有著很大的差距,想要拉近差距,並不是引進設備就能簡單解決的。
底層的技術人員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技術人員的水準又關係到相關專業院校的教育系統與水準,國外的汽車工程相關專業水準是我們無法比擬的。
某程度上來講,壓縮成本與品質有一定的關係,國內汽車廠商過度追求性價比,在發動機製造過程中可能選用了劣質的材料和配件,就會直接影響到發動機的品質。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廠商在自主研發上的投資,如果一個汽車廠商過於壓縮成本,講究效益,減少發動機研發的資金投放,即使是工程師有想法也不能得以實現。
國產車的進步大家都有目共睹,目前來說,某些自主品牌車型外觀內飾的設計、用料、做工,車輛的各項高科技配置,還有底盤的調校都基本能夠達到合資車型的水準,可是絕大部分的國產車在人機工程學設計、發動機、變速箱這幾個方面,依舊是與合資車型相差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