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人與人的差距,就是習慣的差距

【精讀君曰】

今天,精讀君想問你3個問題:

你養成了哪些好習慣?

為什麼壞習慣養成容易,戒掉難?

你為了養成好習慣做出了多少努力?

《第8課:習慣》

Q1:為什麼說人是習慣性的動物?

A:

1、有調查表明,人們日常活動的90%源自習慣。所謂的習慣,是一種重複性的、通常為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律,它往往通過對某種行為的不斷重複而獲得;或是思維和性格的某種傾向,以及一種習慣性的態度和行為。

之所以說人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是因為人每天都在上演著幾百種習慣,比如說我們幾點鐘起床,怎麼洗澡、刷牙、穿衣、讀報、吃早餐、駕車上班,怎樣分析問題、怎樣思考、怎樣與朋友交往、怎樣與同事家長相處等等,甚至可以說我們的性格就是習慣使然。

2、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習慣的差距。好習慣鑄就成功,壞習慣則可能毀掉一個人。19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小提琴家薩拉薩蒂曾被媒體稱為天才。對此,薩拉薩蒂回應說:“天才?!37年來我每天苦練14個小時,現在,有人叫我天才?!”每天14個小時的練習習慣,成就了薩拉薩蒂。

張飛是三國時期的名將,有一個習慣很不好,喜歡酗酒,愛發脾氣,動不動就罵人,用鞭子抽打下屬,結果在一次醉酒後,張飛被手下的兩個小嘍羅范疆和張達所殺,致使壯志為酬身先死。

Q2:怎樣養成好習慣?

A:

1、第一步,是瞭解養成好習慣的難度和時間週期。已經養成的習慣,執行起來毫不費力。但新的好習慣,需要理性干預,這需要消耗大量的自控力,這個過程難度並不小。一直養不成閱讀打卡、早起、健身好習慣的人,對此應該深有體會。

關於時間週期,有行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這個時間區分是否精確,並不重要,因為每個個體並不同,但我們至少可以知道,養成一個好習慣,時間並非遙遙無期。

習慣的形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變,而你也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第二階段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還會回復到從前,因此,你還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變。

第三階段是“不經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的穩定期”。一旦跨入此階段,你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就已經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然地不停地為你“效勞”。

2、第二步,明確你為什麼要養成這個好習慣,你的目標是什麼。目標越合理,越符合你的價值觀,越能產生更大的驅動力,去克服養成新習慣的困難。當遇到挫折時,想起目標時,也更容易恢復勇氣。如何設置有效的目標,可參考《第1課:目標》。

3、第三步,根據習慣養成週期的特點,針對性設計預防方案。指導原則就是“量化回饋“(參考《第6課:量化回饋》)和“循序漸進”。養成好習慣,需要自律,因此提高自律力相關的內容(參考《第7課:自律》),同樣可以用來指導如何養成好習慣。

第一階段:這個階段最容易失敗,容易出現三分鐘熱度。這時你應該:

①從小地方開始,把習慣行為的時間和步驟分得很細,例如每天讀一篇《成長日課》並寫100字評論。

②降低習慣門檻,從容易的地方入手,例如先不急著每週閱讀打卡1次,可以先從每4周閱讀打卡一次。

③降低要求,不要追求完美,把任務完成就行。例如寫作力提升需要一個過程,一開始閱讀打卡只要能寫出來就可以,接著再談語言流暢、言之有物,然後再談深刻、文采和創意。一開始只要要求自己寫滿300字就可以了。

第二階段:這個階段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從而打破習慣。這時的你可以:

①行為模式化,把自己習慣行為的時間、地點和動作步驟固化下來。例如每天臨睡前讀15分鐘書,劃劃重點,做做批註,到了閱讀打卡截止日,再將重點和批註轉化成為一篇閱讀心得;

②設定一個例外的規則,計畫趕不上變化,設定一個彈性機制,讓自己偶爾可以光明正大地破壞規則,比如某天因為加班臨睡前沒讀15分鐘書,可以第二天早上或晚上補這15分鐘;

③設定獎懲機制,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給自己一些好處或者懲罰,讓自己有行動的力量。比如說堅持閱讀打卡4次,獎勵自己一頓美食等;比如你如果喜歡打遊戲,要養成7點早起習慣,如果早起可以獎勵自己打一會遊戲。比如6點半起床,快速洗漱後,一邊吃早餐一邊打遊戲。

第三階段:這個階段,你可能會覺得沒有幹勁,或者厭倦了。這時候你可以:添加一個新變化。比如以前是慢跑現在改為快跑,以前是一個人跑可以改為兩個人跑,以前是沿著操作跑再在可以在社區跑;

比如閱讀打卡,以前是摘抄好句並評論,現在可以改為概括書本內容並評論,下階段可以聯繫學習生活工作實際評析優缺點,或者可參考精讀上的導讀、速讀、微書寫,或者找幾位你喜愛的作家,模仿這些作家的表達方法。諸如此類。

4、第四步,採用養成好習慣的三個輔助辦法。

①把它大聲說出來,借助外力。心理學上有一個赫勒法則,它是指,當人們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績有人檢查的時候會加倍努力。也就是說:沒有有效的監督,就沒有工作的動力。當我們的意向受到公眾輿論或公眾監督的制約時,我們往往感覺從前未曾有過的高度責任感。

也正因如此,我們也可以通過告訴他人自己將改掉習慣來幫助自己堅持下去,而不輕易就放棄。精讀讀友會的閱讀打卡督促,起到的就是類似的作用,你還可以把你的目標告訴你的好友,讓好友一起來監督你。

②用筆記下前進的腳步。研究發現,把自己的打算記錄下來,將有助於我們堅持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時將它們變成現實的機會也會增加。

③增加提醒頻度,例如在鏡框上貼一張小紙條。這樣,每天早晨起床之後和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你便會得到它的提醒,讓自己再一次注意到自己的目標。

Q3:怎樣改掉壞習慣?

A:

1、壞習慣有自身和環境兩方面原因。①自身的主觀原因。做不到自製自律,放任自身的惰性,決心支撐不起野心。人往往意識不到自身的不良習慣,通常選擇“不選擇”,隨波逐流,隨遇而安。沒有巨大的能量足以驅動自己完成目標。並且認為還不到必須得改的境地,還有次要的選項可以選擇。

②受環境的影響。包括家庭、朋友、社會風氣等各種大大小小環境的影響。關於“原生家庭”影響的各種討論,以及“孟母三遷”,都指向環境這個影響因數。

2、越壓抑,越改不了壞習慣。每一個壞習慣,都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著自己的深層需要。壓抑壞習慣只是一時的,日後它還會發起攻擊。這就好比彈簧,你壓抑它越厲害,它反擊的力量就越大。

比如許多上網成癮的孩子,他們之所以整日沉溺網路,要麼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缺乏愛,要麼就是學習壓力太大,網路就成了他們發洩的一個出口。需要愛,需要應對學習壓力,就是網癮學生的深層需要,這些需要如果沒有得到滿足,簡單強制禁止上網,效果很差,甚至會越演越烈。

3、改掉壞習慣,第一步要瞭解、接納壞習慣。因為這是你人格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你的一個“次人格”。比如說,你因為需要趕報告開起了電腦,但面對著電腦你卻一個字也不願意敲。一會打開娛樂新聞,一會查看社交網站資訊,直到時間過去大半後,你開始強烈地譴責自己,發誓再也不做這些無聊的事了。但過了一會兒剛寫幾個字,你又開始刷網頁了。

出現這個問題時,你可以嘗試換個思維方式。仔細聆聽,就會發現一個聲音在呐喊:整天做令人煩躁和勞累的工作,我太需要休息和娛樂了。這就是“次人格”對你的關心和幫助,而面對它的呐喊,你可以告訴它,自己一定會找個時間休息和娛樂。但此時此地,你必須先把手頭的工作完成。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分心的想法不再糾纏你了,它相信了你的承諾。只有當你理解、接受了自己的壞習慣,真正的改變才能發生。

4、改掉壞習慣,第二步要瞭解“為什麼改掉壞習慣如此之難”。原因之一就在於大腦已經形成了習慣回路。習慣是一種本能反應,已經深深根植於我們的潛意識當中。一旦養成壞習慣,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導航”,毫不費力地一遍又一遍地重演這個壞習慣。原因之二是大多數人難以做到自律和堅持。

5、改掉壞習慣,第三步是用新習慣替換壞習慣。習慣不可能根除,但能被替換。在改掉某種習慣之後,必然會產生某種必須填補的空白,這個空白要用好習慣來填補。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一個壞習慣剛離開,另一個壞習慣又接踵而至。

比如,一位有煙癮的女士,想吸煙時,用跑步這個好習慣,來分散想要吸煙的注意力。堅持久了,她不但成功戒煙,同時養成了跑步鍛煉的好習慣。科學家對她的大腦進行研究後發現,吸煙的舊習慣在大腦中形成的神經模式,已經完全被新模式取代。

雖然這位女士看到煙的時候,大腦與欲望和吸煙有關的區域依然活躍,大腦依然在製造讓她吸煙的衝動,但這個區域有了新的活動,正是這部分活動使她抑制住了自己的行為。大腦的這部分活動,隨著這位元女士自律成功的次數越來越多,也變得越來越明顯。舊習慣便慢慢被新習慣替代了。新的習慣形成後,伴隨著新習慣引發的一系列行為,就會變成一種本能。

6、改掉壞習慣,第四步是參考上一問中“怎樣養成好習慣?“的步驟和方法。

思考題:

①如果1個人能養成100個好習慣會怎樣?如果是300個呢?

②你身上有哪些壞習慣?你什麼時候開始行動起來替換這些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