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高燒引發寶寶失聰,全是中耳炎在作怪

一個媽媽們可能沒有注意到的事實是:在兒童常見病中,中耳炎發病率僅次於感冒。據統計,75%的幼兒在3歲以前至少經歷一次耳內感染,其中近一半的孩子可能會感染三次以上。這在6個月至3歲之間的寶寶中非常常見,大部分都不算嚴重,也不具有傳染性,最容易發生在感冒後。

但是!中耳炎是造成兒童聽力損失的最常見原因,卻最容易受到忽略。中耳炎會引起聽力損失,感染也可能擴散到頭內附近,而引起其他併發症,所以千萬不可忽視。

當液體(如奶液)進入寶寶的中耳鼓室區域並滋生細菌時、或者因為寶寶呼吸道感染時致病菌通過咽鼓管進入該區域時,就會引起中耳炎。

★★ 幼兒容易感染中耳炎與耳部結構有關 ★★

兒童特別是3歲以下的幼兒耳部結構尚未發育完善,尤其是連接中耳和咽部的咽鼓管,不僅僅是一個連接的導管,還具有調節中耳腔的壓力、引流中耳分泌物的功能。小兒的咽鼓管和成人有很大的區別,不僅形態上不似成人的咽鼓管長而成角,而是短、寬,大約只有1.27釐米長,而且是水準的,位置也低。再加上小兒抵抗力差,鼻腔或者口腔內的細菌、病毒很容易沿著咽鼓管進入耳腔引發炎症。

上圖直觀地表示出了幼兒與成人咽鼓管的結構區別

基於以上事實,嬰幼兒容易患上中耳炎通常有以下幾個原因:

▲ 主要原因:感冒引起

感冒時,鼻內黏膜受到刺激後,導致咽鼓管腫脹被堵住。當耳部無法及時排除感冒造成的黏液時,那裡就形成了細菌滋生的最理想的溫床。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狀是一直打噴嚏、擤鼻涕、流眼淚,尤其當患者在搓揉鼻子或游泳、大哭時、擰鼻涕用力過猛時,鼻腔分泌物容易被再次吸入或逆流進入中耳,進而引發感染。

嗆奶處理不當(尤其是奶瓶餵養)

奶嘴無法完全貼合口腔,乳汁流出速度快孩子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反流進入耳道誘發感染。但是母乳餵養不容易得,因為母乳孩子能夠較好控制流量,乳汁不容易進入耳道。

掏耳朵

不小心損傷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導致了感染

“耳朵明顯疼痛,且伴隨發燒”是中耳炎的典型症狀,不過,因為寶寶還不會表達不舒服的感覺,所以家長可以藉由下述幾點來觀察寶寶:

1. 幼兒已經有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流鼻涕)的跡象。

2. 幼兒半夜突然哭鬧不休,臉色漲紅,且伴隨拉扯耳朵的動作?

3. 幼兒的頭部會一直轉動、磨擦枕頭,尤其是靠近耳朵的地方?

4. 幼兒的耳膜漲紅,且有點腫脹。

5. 中耳炎往往伴隨著不明原因的突然發燒,體溫可升至37.8℃至40℃。

6. 是否出現聽力障礙,可能會把電視機的音量放得比平時更大,或者經常會要求你重複剛剛講過的話。

出現上述情形,請盡速帶寶寶前往就醫,請耳鼻喉科醫生進行詳細檢查。如果耳朵中流出黃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跡的液體,那麼你的寶寶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流出的膿液說明原本留存於中耳的液體已經衝破了耳鼓。雖然這種症狀對身體的危害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可怕,但仍然需要到醫院請醫生做專業處理。

★★ 預防中耳炎的方法 ★★

大人孩子都要注意勤洗手,積極預防感冒或盡可能縮短感冒週期是避免兒童患中耳炎的最佳措施。

如果患感冒,可以從以下幾點預防:

1.讓寶寶的鼻腔盡可能保持清潔。如果寶寶的年齡和能力允許的話,應該教會他自己用手帕或紙巾經常擤鼻子;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可以用醫用吸耳球幫寶寶吸除鼻腔中黏液。同時,如果感冒,醫生還特別推薦給孩子的鼻腔中滴入一些潤舒劑以保持鼻腔暢通。

2. 晚間在孩子的臥室內使用噴霧加濕器。空氣乾燥會引起鼻腔乾燥甚至發炎,造成咽鼓管腫大、阻塞。請注意,加濕器必須要保持清潔,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另外,你也可以採用以溫熱的毛巾為寶寶敷鼻子以減輕鼻腔的腫脹和阻塞。

3.如果寶寶鼻塞得比較厲害,睡覺時可將頭部墊得高一些,以便積聚於鼻腔內的黏液不至於流到咽鼓管內。對於一周歲以內的嬰兒,可以將嬰兒床的床頭一端用電話簿之類的東西墊高一些;對於一周歲以上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比平時厚一點的枕頭將頭部墊高即可。

及時注射流感疫苗。有資料顯示,在1070名注射過流感疫苗的幼兒中,只有1人感染了中耳炎;相比之下,532名沒有注射流感疫苗的幼兒中,則有20人感染了中耳炎。

母乳餵養(這是母乳餵養的另一好處),母乳餵養一方面不容易造成嗆奶,另一方面母乳本身可以消炎。如果是人工餵奶,避免在寶寶躺下的時候用奶瓶餵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