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不聽話,這樣說效果更好!
常見錯誤1:說了多少次了,再在沙發上蹦!
正確引導:你好有力氣啊!來,媽媽相信你把這個椅子搬到房間一定很簡單!
常見錯誤2: 一個娃娃而已,送給妹妹怎麼了?!
正確引導: 小妹妹第一次到我們家做客,好像喜歡這個娃娃,你願意送給妹妹做禮物嗎?這是你的,你自己做主。
常見錯誤3: 不要哭了!你羞不羞?
正確引導: 你這麼難過是不是因為...
常見錯誤4: 今天幼稚園有沒有批評你啊?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啊?
正確引導: 今天幼稚園有什麼好玩的事?今天老師教你們做什麼?
常見錯誤5: 你手不牢,小心別打碎了!
正確引導: 用兩隻手抓住會更牢,這樣你就不會打碎了。
常見錯誤6: 不要咬我!不許打我!
正確引導: 你這樣我很痛,如果這樣對別人你可能也會受傷,很不禮貌。你是要我陪你一會兒嗎?
常見錯誤7: 你真帥/漂亮!
正確引導: 你今天自己刷牙洗臉,看起來很整潔,還自己選了衣服,很適合你哦!
常見錯誤8: 快點,慢死了!
正確引導: 來,我們比賽,你肯定沒有媽媽穿衣服穿得快!
常見錯誤9: 別和陌生人說話!
正確引導: 想像一下,如果有陌生的叔叔阿姨給你糖、玩具,你應該怎麼做?
進一步告訴孩子,如果任何人侵犯你,讓你不舒服,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
看到這,也許很多媽媽早已按耐不住:切!孩子要能聽你的那還能這麼麻煩?你跟他好好說話他也得聽啊!
嗯,你說的對,作為一個媽媽我很理解這樣的想法,也不得不承認,有的時候嘚啵嘚說上半個小時不如兩個耳光來的直接。
但很多人很反感老一輩人說:“想當年養孩子哪有這麼多講究,不還是把孩子養大了”。如今有了更方便、更科學、更健康的育兒方式,為什麼還要用老辦法、土辦法?那教育不也同樣如此嗎?
我們換一種說法:如果你的身體某一部分發炎了,您是選擇一切了之,還是嘗試消炎止痛?
罵、吼、打,是一種情緒失控的爆發,是人面臨崩潰局面的本能反應。自從有了娃,這種令人崩潰的場面自然越來越多,先不談我們有沒有用合適的手段盡可能預防、避免這樣的崩潰場面出現。如果我們每一次習慣性的利用打罵、吼叫來解決,看似當時控制了場面,解決了問題,其實只是在表面上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未必讓孩子明白了錯誤究竟在哪裡,要麼就是讓孩子認為聲音的高低、力氣的大小直接決定了一件事情一個想法的對錯。
還有的家長發起怒來或長篇大論或髒話連篇,要麼一句不說一頓拳腳了事,孩子被揍被罵了半天也不明白大人究竟想說什麼,這樣的教育方式無異於引鴆止渴,說到底是父母沒有辦法了,只得用最原始,最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其實漫畫中的說話方式還有很多,這幾句算是柳丁媽聽的比較多的,甚至自己也說過。
之所以改變說話的方式,並不一定馬上就能糾正孩子的某個壞習慣,或者制止某種不恰當的行為。但至少傳遞出幾個資訊:
你做的好/不好(是非觀);
我對你的做法的反應(家長的態度);
正確的方式應該怎麼是(教育引導)。
同時它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尊重、平等、對錯分明的資訊,清楚的瞭解到自己的行為對在那裡,錯在哪裡。更重要的是,平和心態,不會因為某件事情做的不好就氣急敗壞,責怪他人。
之前有篇文章很火熱,叫《高情商就是會說話》,雖然情商包含的概念遠比這要廣泛,但也表達了語言交流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而情商培養最初的環境不就是在家庭中嗎?
孩子不是機器人,你輸入指令Ta就能立刻明白馬上執行,想讓孩子聽話,得從會說話開始,這事,真急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