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清明節,該如何回答孩子的“生死”疑問?

隨著成長,孩子們不得不面臨各種“死亡”的實例,如寵物死亡、親人過世、喪葬出殯及即將來臨的小長假清明祭祀悼念。

馬東曾說:我們生命當中,其實不叫生死教育,不叫死亡觀,而叫生命教育,生命意味著有生有死。每一個生命透過它自己的邊界和時間界限,我們對生死邊界的關注,更多的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這種理性的思考,會給我們帶來更豐富、多層次的情感。

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竟毫無準備,所以,是時候讓孩子瞭解生命的由來與歸屬了。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及時解答孩子對死亡的困惑,疏導負性的情緒,幫助他們形成對疾病、衰老和死亡的正確認知。下列繪本將有助於你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死亡,解答孩子的“生死”疑問。

一、《爺爺變成了幽靈》 0-3歲

這是一個十分溫馨而又可拍的鬼故事。爺爺捨不得離開心愛的小奧斯本,他沒有變成天使,沒有變成泥土,他突然出現在奧斯本的房間,坐在他的衣櫃上。

奧斯本不想讓爺爺一直這樣到處遊蕩、歎氣。書上說,人如果在世上還有一些事情沒有完成,就會變成幽靈。奧斯本想爺爺可能是忘記了什麼,於是奧斯本幫爺爺找,一面找,爺爺一面回憶起他的一生……最後你就會知道爺爺忘記的東西是什麼了。

二、《長大做個好爺爺》 0-3歲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本被翻譯成13種語言、獲過英國兒童圖書獎和法國柯洛諾斯文學獎的圖畫書,能讓我們感受到泰戈爾詩中的意蘊。但你需要靜靜地讀它,品味文中的詩意、畫中的情境。

這也是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它給孩子們平靜地講述親人的死亡,講述生命的終極關懷。

三、《爸爸的圍巾》 0-3歲

該書沒有囉嗦的語言,風格精煉,文字表達特別到位。作品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在敘述,說著自己的事,說著一件件與爸爸的圍巾有關的事,是圍巾讓小主人公變得更加勇敢,能做出平時能以完成的事。直到故事結尾,我們才讀出來小主人公的爸爸原來已經去世,他的成長與勇敢原來來自爸爸。

四、《外公》 1-2歲

書中有一幅畫,畫的是外孫女靜靜凝視外公常坐的那張沙發。伯甯罕用“消失”、“不見了”和“從此不再回來”來闡釋死亡,並用悵然若失的意境處理死亡這個題材。他不希望“死亡”對幼小讀者造成傷害性的震撼,這種態度是美善的。

五、《活了100萬次的貓》 2歲以上

這是一本在日本被讚譽為“被大人和孩子愛戴、超越了世代的圖畫書”、“描寫了生與死、以及愛,讀了一百萬次也不會厭倦的永遠的名作。”——兒童作家彭懿

六、《獾的禮物》 3-6歲

充滿智慧的獾離開了他的身體,也離開了所有的動物朋友,雖然他在生前已常常告訴朋友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頭,大家不要為他難過。但是,在寒冷的冬天裡沒有了獾,這對大家來說,實在是太難過了。直到春天的來臨,所有的動物聚在一起懷念獾,說著獾以前與大家相處的種種,大家的悲傷才慢慢撫平,因為獾雖然永遠離開了,但他所留下來的“禮物”卻像是礦藏一樣,永遠都在説明有需要的人。

七、《一片葉子落下來》 3-6歲

這是一本關於生命的童話,作者以一片葉子經歷四季的故事講述生與死之間的微妙平衡,文字簡單,寓意深刻,最適合用來做生命教育的教材,堪稱圖文版、兒童版的《相約星期二》。獻給所有曾經歷生離死別的孩子,與不知該如何解釋生死的大人。

無論對於孩子還是成年人,死亡是神秘的。親人之死,萬分遺憾而無奈,它帶來深深的悲慟,甚至是恐懼。對於正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來說,這種體驗可能帶來難以平復的內心震盪。但是,它又是無法回避的,所以家長要借助偉大的作品來對孩子做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