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製造工廠如何轉型?

深圳商報記者 李旖露 文/圖

關注黑科技的你對下面這些產品大概不陌生:可以記錄活動、鍛煉、飲食、體重和睡眠的Fitbit健康智慧手環、可以根據環境和人體溫度自動調節冷暖的智慧夾克、內嵌了智慧充電設備可以讓手機隨時續航的包包。

創新創投部總裁Jeannine Sargent和偉創力參與制造的智能夾克。這一件夾克中“隱藏”著60多個零部件,其中包括攝像頭、葡萄糖檢測器、無線充電設備等

製造黑科技產品,不僅僅需要想法,更需要加工,把產品帶入市場。這些黑科技是怎麼從創意走到量產的?“機器換人”那麼火,活到底人幹得多,還是機器分擔得多?帶著這些疑問,近日,記者走訪了偉創力深圳固戍園區,深入車間,也借此機會窺探在全球工業4.0浪潮中,國內人口紅利下降的趨勢下,製造工廠的發展之路。

生產醫療設備車間裡的作業工人

“機器換人”那麼火,活到底人幹得多還是機器幹得多?

偉創力於1969年在美國矽谷創立,目前工廠散佈30多個國家。其中國內最早的偉創力工廠1987年“落戶”深圳蛇口,並於1994年搬至固戍。

走進車間,首先進入視線的是一台台正在運作的貼片機。白花花的機身,每台機器前端裝備顯示幕,可以看到該機器流水線上的生產情況,偶爾有一個工人走過來查看情況。再往裡走才看到人工作業流水線上的工人。偉創力固戍園區主要製造醫療設備,小型的有血糖測試儀,大型的則有供應到醫院的設備。

記者觀察到,製造血糖測試儀的流水線上有大部分工作還是需要人工完成。一盤盤的晶片整齊排序,人手工測量和檢查後,才能放入機器嵌套,安裝。從單一晶片到成型的測試儀差不多需要10個步驟,最後一步是把裝好的血糖監測儀排列好放在盤子裡,推入自動檢測的機器做包裝前的檢查。

“機器換人”是近年製造業的高頻詞,它利用機器手、自動化控制設備或流水線自動化對企業進行智慧技術改造,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推動傳統製造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但與記者想像的不一樣,“機器換人”並非在每個加工步驟都適用,人力還是“該出手時就出手”。

固戍廠區廠長劉小萱表示,固戍廠區主要生產醫療器械,精密度非常準確。“機器擰一顆螺絲,設定三秒鐘擰進去,但因為物料始終有細微差別,是否擰緊了機器並不知道,人卻能判斷出來。”她還舉例供應商把各種規格的彈簧打包運送到廠,機器臂無法分揀出纏繞的彈簧,這些工序依然需要人協助。

“人是不能替代的,機器也需要人操作。有些訂單我們一個月才生產一百台,用機器自動化生產,成本划不來,人做起來更快。更何況,人比機器靈活度和判斷力更好。”劉小萱說。

偉創力亞洲市場行銷與傳播負責人Valerie Kurniawan介紹,目前只有“抓取元器件放到電路板上”這樣的操作不需要人工,工業機器人被用於訂單需求大、產品不複雜的裝配線。

記者曾就“機器換人”問題採訪清華大學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博士楊向東。他認為,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推進困難重重,不是不需要,而是比人工成本還要高,且與中國製造企業的管理模式、人員結構相衝突,機器人的使用效率很低。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多次提及《中國製造2025》,提及推進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應用、智慧製造等產業發展,要把中國從“製造大國”變身為“製造強國”。而在全球範圍內,這一系列概念則被稱為“工業4.0”,2013年由德國提出。

“工業4.0”著重將現有工業相關技術、銷售與產品體驗統合起來,創建智慧工廠。能通過分析各種大資料,直接生成一個充分滿足客戶的相關解決方案產品,更可利用電腦預測,例如天氣預測、公共交通、市場調查資料等;及時精准生產或調度現有資源,減少多餘成本與浪費。其技術基礎是智慧集成感控系統及物聯網。

“當工業4.0概念已經從實驗室走向應用的時候,中國製造企業還在2.0到3.0之間徘徊。”楊向東如是說。

通往工業4.0的路靠的是智慧製造

提到電子產品製造加工,人們首先想到富士康。業界一度以“富士康第一,偉創力第二”描述這兩家代工廠的規模。

記者還沒提起富士康,Valerie Kurniawan自己先提了出來:“我們有一些類似的地方,但也有很不一樣的地方。”她認為偉創力和富士康所關注的領域並不一樣。

近幾年來,富士康通過擴大規模與生產效率,成為消費級電子產品代工業的霸主;而偉創力從2010年開始逐漸退出了PC代工業務,近幾年轉向代工產品週期更長、利潤更高的電子產品,比如醫療設備、通訊、新能源等領域的電子產品。

在偉創力官網首頁,“從概念成型到規模量產(Sketch to scale)”佔據了最大的篇幅。Valerie Kurniawan解釋道:“從設計到供應鏈管理、組裝配備、後期推廣,售後維修,偉創力都參與其中,要做解決方案提供商。”

偉創力在矽谷、波士頓、以色列設立了創新中心,擁有2500名產品設計師的團隊,他們幫助初創企業把他們的想法轉化成產品。根據官網顯示,偉創力參與合作的初創項目涵蓋智慧手環、AR眼鏡、腦電波追蹤、無人機等。

Valerie Kurniawan坦言,孵化100個團隊,能成功的大概20個。談及是否有意向與中國的初創公司的合作,她則透露正與一款無人機合作,但並未說更多細節。

雖然中國的人力成本在升高,但偉創力暫時沒有撤走工廠的打算。固戍廠區廠長劉小萱說:“中國市場地位、供應鏈、技術、消費者對我們來說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