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平民6核:AMD銳龍5 1600X評測

在高性能處理器領域沉寂整整十年之後,AMD是徹底爆發了。

在萬眾期待中,AMD終於拿出了全新的Zen架構,竟然實現了相比於上代產品多達52%的理論性能提升,實現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奇跡。

首發的銳龍Ryzen 7系列高端產品也光芒四射,憑藉14nm工藝、8核心16執行緒、65-95W熱設計功耗、全面開放超頻、SenseMI智慧管理技術、全新300系列晶片組,成功實現了挑戰Intel發燒平臺的夙願,多執行緒性能尤其威猛,更關鍵的是價格卻便宜得多!

那個有戰鬥力的AMD,終於又回來了!

銳龍7當然只是個開始,AMD後邊的大招還有很多很多,包括中低端桌面、APU、筆記本、伺服器、高性能計算、嵌入式等等,都在等著全新的Zen架構。

銳龍7固然很美好,不過定位高端市場,很適合發燒友,但對於更廣大的普通消費者來說,一般並不想要那麼高的規格,價格也有點不好承受。

AMD當然知道這一點,於是在銳龍7發佈之後僅僅兩個星期,AMD又在中國舉辦的創新技術大會上宣佈了主流化的銳龍5系列,價格從發燒級的2500-4000元價位來到更接近普通消費者的1000-2000元。

8核心16執行緒也變為6核心12執行緒、4核心8執行緒,畢竟主流應用並不十分渴求太多核心/執行緒。

當然了,銳龍5仍然提供足夠強大的多執行緒性能,滿足日常多工並行需求,尤其是新系列中最高端的銳龍5 1600X,是當今頻率最高的6核心。

而將6核心帶入主流市場的意義是非凡的。多年來,Intel在主流市場上一直堅持4核心,早就讓大量用戶不耐煩了,這一次終於可以提升一個檔次,而根據傳聞,Intel未來的新平臺Coffee Lake,也終將提供主流版的6核心。

AMD,功莫大焉!

除了準備新硬體,AMD這段時間在生態建設方面的成果也有目共睹。

帶來優秀的硬體產品還只是第一步,如何將其各方面表現發揮到最佳、獲得最好的行業支持,甚至更加關鍵。

這一點在首發評測中我們就說過,結果沒讓我們失望。這一段時間AMD自身以及各界針對銳龍平臺的支持、優化也在同步快速推進。AMD平臺重現了久違的熱鬧氛圍。

各種銳龍平臺專用的新記憶體/散熱器不斷出現,規格、性能都達到了很高水準;主機板產品越來越豐富,BIOS也不斷更新,每次都能帶來1-2%的性能提升,穩定性也越來越好。

作業系統的優化支援越來越完善,Windows就正在進行各種底層優化;各種軟體、遊戲也都在做針對性的調整優化,普遍有5-10%的提升,尤其是《奇點灰燼》、《全戰:戰錘》等等。

作為首款DX12遊戲,《奇點灰燼》4月份最新版特別針對銳龍優化,更好地支援多核心多執行緒,性能驟然提升20%以上,甚至可以超過30%。

【銳龍5規格詳解:史上最強6核心】

擔當首發的銳龍7系列在高端有三款型號1800X、1700X、1700,都是8核心16執行緒,價格分別為3999元、3399元、2799元。

銳龍5系列首發則是四款型號,包括兩款6核、兩款4核:

銳龍5 1600X:

可以稱之為AMD的主流旗艦,6核心12執行緒,主頻3.6-4.0GHz,二級緩存3MB (每核心512KB),三級緩存完整16MB (每四個核心共用8MB),熱設計功耗95W,國行價格1999元。

其實,它完全可以看做是8核旗艦Ryzen 7 1800X拿掉兩個核心之後的產物,其他規格都完全一樣,尤其是頻率依然保持在高水準,而價格便宜了整整一半!

這也是迄今為止,頻率最高的6核心產品。同時擁有高頻率、多核心,自然是相當的難得,關鍵是熱設計功耗還控制在了區區95W。

銳龍5 1600:

也是6核12執行緒,頻率在銳龍5 1600X的基礎上降低了400MHz而來到3.2-3.6GHz,但好消息是熱設計功耗也降至65W,其它完全不變,價格方面為1749元。

銳龍5 1500X:

4核心8執行緒,二級緩存因此減少到2MB,但是三級緩存仍然有完整的16MB,主頻得以再次拔高到3.5-3.7GHz,但熱設計功耗仍然只有65W,1499元。

銳龍5 1400:

也是4核心8執行緒,主頻相比銳龍5 1500X減少了300MHz而來到3.2-3.5GHz,三級緩存也首次精簡,砍掉一半隻剩下8MB,熱設計功耗65W,1299元。

為了便於理解對比,我們將銳龍7/5系列的全部型號及其規格、價格匯總成表格如上。

可以看出,銳龍7/5系列的產品結構非常清晰,佈局也很合理,從發燒級到主流級都有完整的覆蓋,不同需求的用戶都可以找到自己心儀的型號。

原裝散熱器方面,銳龍5 1600X是沒有的,只有一顆U,需要使用者另行單獨購買散熱器。這麼做可能是考慮它是銳龍5系列最高端型號,使用者對於散熱器的表現會有更高要求,也可能會超頻,需要更強力的輔助。

銳龍5 1600/1500X自帶幽靈Wraith Spire,其貌不揚,但散熱能力可以達到95W,對付這兩個65W熱設計功耗的輕鬆無壓力,適當超頻也沒事,而且它也有信仰燈圈。

銳龍5 1400自帶的則是幽靈Wraith Stealth,散熱能力65W。

原裝散熱器還有個更強的幽靈Wraith MAX,但僅供OEM,零售市場暫時看不到。

如同銳龍7系列一樣,銳龍5系列同樣完整支援SenseMI技術,包括精確功耗控制、基準頻率提升、自我調整動態擴頻、神經網路預測、智慧資料預取。

尤其是自我調整動態擴頻,也都繼承了下來,它可在最高加速頻率之外,根據實際需要再提升一部分頻率。

區別還是老樣子,末尾帶X尾碼的型號,自我調整動態擴頻的幅度是不帶X尾碼的兩倍。

銳龍5系列的封裝介面也是Socket AM4,這和銳龍7系列,以及更早的第七代桌面APU是通用的,彼此之間可以無縫切換。這也將是AMD處理器未來幾年都堅持的介面,不會輕易改變。

全新的AM4平臺,使得AMD在各項擴展技術上也跟上了最新潮流,DDR4記憶體、USB 3.1/3.0介面、SATA 6Gbps/SATA Express介面、PCI-E 3.0匯流排、NVMe標準等等要啥有啥。

銳龍7系列的御用主機板是X370系列,支援雙顯卡、豐富USB/SATA介面與PCI-E通道,完全開放超頻,各大主機板廠商已經奉上了100多款各種產品。

銳龍5系列則會主要搭配B350主機板,不再支援雙顯卡(其實可以用CrossFire),USB/SATA介面和PCI-E通道有所減少,但依然可以隨意超頻。

另外還有個A320晶片組,相關主機板還不是很多,因為它的規格精簡更多,尤其是不能超頻,和它主力搭檔的將是未來的銳龍3系列。

規格降下來的同時,銳龍5、B350主機板的成本和價格也大大降低,更符合主流消費者的大眾需求,尤其是在如今各種電子產品紛紛漲價,記憶體、固態硬碟都漲漲漲的環境下,銳龍5平臺無疑能大大減輕裝機、升級時的壓力。

【測試平臺配置:6核12執行緒大戰6核12執行緒】

銳龍5系列有四款產品,本次測試的是最高端型號銳龍5 1600X。

其產品外觀與銳龍7系列完全一致,從表面文字可以看到編號為YD160XBCM6IAE,核心晶片在美國的GlobalFoundries紐約州工廠製造,最終在中國完成整體封裝並出廠,也是一種“Made in China”。

那麼,該用它對比誰呢?

其實,選擇測試對比物件是一件很糾結的事情,因為規格類似的價格往往差別很大,而價格類似的規格又經常天差地別。

比如之前用8核心16執行緒的銳龍7對陣4核心8執行緒的Core i7-7700K,很多人就認為不公平,儘管二者價格差不多(當時分別為2499元和2799元)。

其實這也很正常,畢竟不同的廠商,對於自家產品的設計、定位都有自己的標準。不同廠商之間會有針對性的競爭,但任何產品都不可能完全對位元,肯定都會努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和亮點,進行差異化競爭。

銳龍5系列的對手又是誰呢?很多人認為是Core i5系列,從價格上看確實也比較對位,比如說銳龍5 1600X 1999元,Core i5-7600K 1799元。

但是別忘了,Core i7-7600K只是一個4核心4執行緒。

由於我們這裡只是做性能測試,市場定位不是首要考慮因素,所以最終我們為銳龍5 1600X選定的對手是Core i7-6800K,二者除了頻率略有差異外,規格幾乎如出一轍。

二者都是14nm工藝的6核心12執行緒,頻率和緩存都相差不大,很適合做性能對比。

當然,兩款產品的熱設計功耗、售價都相去甚遠,畢竟Core i7-6800K來自Intel發燒級平臺,是當今定位第三高的產品,這一點大家在對比性能的時候也不要忘了。

未來有機會,我們也會再對比一些同價位的產品,大家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瞭解產品。

為了便於大家瞭解8核心16執行緒、6核心12執行緒的銳龍又多大區別,我們還加入了一顆銳龍7 1700,熱設計功耗也是65W。注意其頻率只有3.0-3.7GHz,所以大家也正好可以看看,低頻多核心、高頻少核心,到底哪個更適合你。

散熱器方面,AM4平臺產品已經十分豐富,有新出的,也有新增扣具相容的,選擇空間很大。

AMD也為銳龍家族準備了三款不同的原裝散熱器,命名為Wraith幽靈系列,這裡我們拿到了其中最高端的Wraith MAX,不過它暫時僅供OEM管道,零售市場上不捆綁也不單賣。

Wraith MAX擁有兩條純銅熱管、純銅底座、大面積散熱鰭片,對付95W熱設計功耗的銳龍輕鬆無壓力,另外還有閃亮的信仰燈圈。

主機板採用了技嘉的一塊GA-AB350 Gaming 3,是技嘉B350 Gaming系列中的最高型號,黑紅配色也很有高端的架勢。

雖然這是一款主流化產品,但無論做工還是功能依然不俗,提供四條DDR4記憶體插槽、兩條金屬外殼保護PCI-E 3.0 x16擴展插槽、32Gbps M.2高速介面、USB 3.1 Gen2高速介面、獨立音訊區域和專用電容等等。

記憶體找來了芝奇的兩條EVO X DDR4 8GB,在銳龍平臺上可以輕鬆跑到3200MHz,測試中就是使用這個頻率。

處理器、散熱器、主機板、記憶體的更多圖賞,請猛擊這裡。

最新的CPU-Z 1.78.3還沒有正式支持銳龍5,只能看到一部分資訊,但是型號、工藝、核心執行緒數量、主頻、緩存容量、指令集等是沒錯的。

各個級別的緩存容量都沒錯:一級576KB、二級3MB、三級16MB。

記憶體頻率、時序等沒檢測出來。頻率設置為3200MHz,時序16-16-16-39。

銳龍7 1700已經完整支持。

作對比的Core i7-6800K。

顯卡是映眾冰龍超級版GTX 1080,預超頻。

測試平臺完整配置如下:

【CPU基準性能測試:6核滅掉6核】

測試依然包括兩部分,首先考察CPU基準性能,也就是理論表現,單執行緒、多執行緒都會照顧到。

CPU-Z是最常用的CPU處理器和相關檢測工具,但也加入了簡單的CPU基準性能測試,包括單執行緒和多執行緒。雖然說不說多麼權威,但也可以提供一個簡單直觀的參考,至少同類產品之間很有可比性。

銳龍5 1600X的單執行緒性能與Core i7-6800K基本一致,對比銳龍7 1700則超出了大約12%,很好地符合頻率差異。

多執行緒方面,銳龍5 1600X相比銳龍7 1700成績低了約13%,更高的頻率很好地彌補了核心少1/4的劣勢。

不過,Core i7-6800K的多執行緒成績明顯偏低,也進一步說明CPU-Z不太適合不同架構之間的對比。

再來看CineBench R15,這無疑是考驗處理器單執行緒、多執行緒性能的最佳工具,權威性毋庸置疑。

銳龍5 1600X單執行緒得分143,相比於Core i7-6800K低了十幾分,同時又比銳龍5 1700高出不到十分。

多執行緒方面,銳龍5 1600X得分1233,竟然超出同樣6核心12執行緒的Core i7-6800K 12%之多,多核效率顯然更佳,同時落後銳龍5 1700大約13%,這和CPU-Z是完全相同的,足以證明銳龍5 1600X高超的多執行緒性能。

另外對比之前的首發評測,銳龍7 1700現在的性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看來優化支持確實更加到位了,可喜可賀。

AIDA64是檢測記憶體和緩存性能的好東西。AMD現在也完全支援了DDR4,頻率很開放,手上的這兩條芝奇條子,即便在B350主機板上也可以輕鬆上到3200MHz。

測試中,幾套平臺都是雙通道的2×8GB DDR4-3200,時序均為16-16-16-39。

銳龍5 1600X、銳龍5 1600X記憶體性能都很出色,而且彼此幾乎沒有任何不同,都要強於Core i7-6800K,尤其是記憶體寫入竟然差了32%,記憶體複製和拷貝也差了約5%。

緩存和記憶體延遲關乎架構設計,尤其是前者。

AMD Zen架構的緩存表現還是不錯的,一級二級都與Intel Broadwell架構完全持平,但是三級緩存仍有差距,慢了20-30%,這應該和兩家不同的三級緩存共用機制有關:Intel是所有核心直接共用,AMD是每四個核心共用。

不過,銳龍5 1600X的三級緩存延遲還低於銳龍7 1700,快了超過10%,可能和核心數量少、訪問更輕鬆有關。

記憶體延遲方面AMD不太佔優勢,慢了超過30%,結合記憶體讀寫速度可以說喜憂參半,不過根據相關測試,記憶體頻率如今對實際性能影響並不太大,2133MHz、3200MHz的差異也只會體現在極少數記憶體敏感性應用中,不必太過於糾結。

SuperPI 1M(一百萬位)是一個古老而經典的測試項目,通過運算圓周率數值來考察CPU架構性能,但缺點是僅支援單執行緒,和頻率密切相關,多核心、多執行緒在此無用。

銳龍5 1600X耗時接近11秒鐘,只比Core i7-6800K慢了不到0.2秒鐘,同時又比銳龍7 1700快了1.3秒鐘之多,差距大約11%。

wPrime也是圓周率計算測試,但支援多核心多執行緒,頻率和核心都很重要。

銳龍5 1600X 32M(3200萬位計算)耗時11.172秒鐘,相比於Core i7-6800K慢了0.5秒鐘,對比銳龍7 1700則快了5%。

1024M(10.24億位)測試中,銳龍5 1600X耗時5分半鐘,相比於Core i7-6800K慢了大約22秒鐘,但 幅度只有7%,同時比銳龍7 1700快了約8%,更高的頻率在這裡使其佔據上風。

國際象棋是側重於多核心多執行緒的專案,銳龍5 1600X、Core i7-6800K彼此彼此,但相比銳龍7 1700也只慢了約6%。

HandBrake是常用的視頻轉碼工具,測試中我們將一段1080p解析度、17.5Mbps碼率的ts視訊轉換為720p解析度的MP4視頻。

銳龍5 1600X測試用時98秒鐘,相比Core i7-6800K快了13秒鐘,幅度達到了13%,同時比銳龍7 1700慢了13秒鐘,幅度為15%。

3DMark物理測試就是考驗CPU的,本次這裡我們同時跑了Fire Strike、Time Spy兩個環節,保持默認設置。

銳龍5 1600X在兩個環節匯總都明顯勝出Core i7-6800K,領先幅度11-14%,不過對比銳龍7 1700有些奇怪,Time Spy裡差很多,Fire Strike裡則稍稍領先。

【遊戲性能測試:2K輕鬆無壓力】

對於如今的大型PC遊戲,瓶頸主要在顯卡,處理器只要不低於主流檔次,都不會明顯拖後腿,測試成績也相差不會太多。

換言之,i7、i3跑遊戲會有明顯不同感覺,但是i7、i5一般是體會不出來的。

之前的測試表明,銳龍7系列已經可以為顯卡、遊戲提供足夠的動力,完全不遜於i7,那麼六核的銳龍5系列如何呢?

考慮到銳龍5面向主流市場,遊戲測試中我們將解析度設為2560×1440 2K級別,遊戲設置則選擇中高檔位。

3DMark基準測試,大家平起平坐,六核銳龍5也同樣給力。

Unigine Heaven也是一個很常用的GPU圖形性能衡量工具,這裡設置為高等品質、常規曲面細分、4x抗鋸齒,解析度跟隨系統3440×1440。

無論幀率還是總分大家都在同一水準上,銳龍7 1700慢了大約50分但無關大局。

以下遊戲均為2K解析度,其中《文明6》設置為高性能、高記憶體佔用、2x MSAA抗鋸齒。

銳龍5 1600X意外地表現最好,領先Core i7-6800K 2FPS,同時領先銳龍7 1700 5FPS,同時幀延遲也更低,說明更流暢。

《GTA5》畫質選項設置為普通或柔和,關閉抗鋸齒。

銳龍5 1600X平均幀率和最低幀率都領先於Core i7-6800K,但是低於銳龍7 1700,還是略有差距的。

《古墓麗影:崛起》設置為DX12模式、高等畫質,同時開啟2x SSAA抗鋸齒。

三套平臺表現差不多,幀率差異基本也就1FPS左右,可以忽略不計。

【功耗/溫度測試:散熱器鬆口氣】

AMD、Intel處理器都會標注一個熱設計功耗(TDP),但這其實是關於處理器發熱和風扇散熱的一個指標,代表散熱器需要能夠帶走多少熱量,和處理器實際消耗能量並無直接對應關係,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功耗的級別。

另外,AMD、Intel熱設計功耗的計算方式不完全相同,其實沒有直接可比性。

測試中,我們運行OCCT拷機專案中的CPU部分,持續五分鐘後待狀態穩定時,通過功率計記錄系統功耗(不包含顯示器),取一個典型值。

銳龍5 1600X熱設計功耗為95W,高於銳龍7 1700 65W,實際功耗也略高一些,其中待機高出23%,但滿載僅高出7%。

Core i7-6800K熱設計功耗高達140W,實際也不弱,待機略高於銳龍5 1600X,滿載就很明顯了,高出25%。

AMD銳龍系列新發佈不久,協力廠商溫度檢測工具基本都還無法準確識別,這裡我們參考的是AMD自己的Ryzen Master工具的監測值,已經官方更新完整支持銳龍5。

Core i7-6800K的溫度來自AIDA64檢測。

銳龍5 1600X、銳龍7 1700待機都在22℃上下,滿載前者最高達到48.5℃,而後者為42.75℃,二者正好和熱設計功耗對應相同的銳龍7 1800X/1700X保持一致,也證明AMD原裝散熱器的效率是足夠高的。

Core i7-6800K待機時候的24℃也不錯,不過滿載略高一些,已經快到60℃了。

當然啦,核心溫度海域散熱器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這裡的測試結果僅供參考。

【總結: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很多人都吐槽Intel這幾年頻頻“擠牙膏”,事實也就是這麼無奈,一方面是行業形勢變化,PC不再是Intel公司的業務重點,另一方面就是缺乏競爭,沒人在後邊狂追誰會一路飛奔?

幸運的是,打不死的小強AMD又回來了,多年心血之作Zen架構幾乎超出所有人預料,無論性能、功耗、價格還是生態環境支持,幾乎都無可挑剔,給高端市場帶來了久違的激情。

銳龍一登場,大家在為AMD歡呼的同時,也都期盼著兩家晶片巨頭能迅速展開“肉搏戰”,帶來更優秀、更便宜的產品。

不過很奇怪,儘管銳龍7系列表現出色,衝擊力很強,但是Intel方面卻異常淡定,既沒有任何降價回擊行動,後續產品規劃也在按部就班地推進:第八代酷睿仍將是14nm工藝,新的發燒平臺Kaby Lake-X/Skylake-X甚至有140W四核這樣的奇葩。

無論如何,AMD都在按照自己預定的步伐前進著,很快就帶來了平民化的銳龍5系列,6核心12執行緒/4核心8執行緒的配置和1000-200元價位的價格更貼近主流消費群體,“性價比”依然是個制勝法寶。

實測證明,同樣是6核心12執行緒,銳龍5 1600X已經可以媲美甚至很大程度上超越Intel Core i7-6800K,高頻率使其在單執行緒性能上步步緊追,多核心效率則出人意料地明顯勝出, 說完爆很誇張但贏面也是相當的大。

同時,銳龍5 1600X的熱設計功耗只有95W,Core i7-6800K則高達140W,實際體驗中銳龍5 1600X的功耗和溫度錶現也都令人滿意,原裝風扇即可輕鬆對付。

要知道,銳龍5 1600X只賣1999元,Core i7-6800K可是要價3399元,貴了足足70%!這簡直有點瘋狂。

同樣的6核心12執行緒,更低的功耗和溫度,超低的價格,卻有著普遍更好的性能……如果不是親自測試出來的結果,真是有點無法置信。

銳龍5 1600/1500X/1400等其他幾款型號暫時沒有實際測試到,不過可以想像同樣不會讓我們失望。

PC用戶也因此有了更豐富的選擇,千元出頭就可以買一顆四核,再配上一塊功能齊全的B350主機板,就可以獲得最潮流的體驗,裝機成本卻大大降低。

後邊的銳龍3系列、APU、筆記本、伺服器、嵌入式等等一系列新品,也更有理由值得期待。

說到這裡,話題又不能不回到市場競爭層面——我們期待的“價格戰”何時會到來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曾經在採訪AMD CEO蘇姿豐博士的時候提及過,蘇博士很淡定地回應說,AMD唯一要做好的就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把工作做好,把整個市場的競爭態勢啟動,而市場有競爭是好事。

Intel肯定不想看到AMD如此“囂張”,但不知道是否因為重心完全轉移走了,這麼長時間了仍然沒有做出實質性的回應。

Core i7-7700K、Core i3-7350K這樣的明星產品倒是有降價,但幅度太輕微,不足以對市場競爭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未來的新產品暫時也看不到跨越式的提升。

無論如何,AMD做到了自己應該做的,如此表現已經配得上優秀二字,接下來就靜待更猛烈的暴風雨吧!